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碑上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字,但字字皆表达了柴宗训对这名早薨幼子的“祝福”,愿他来世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乱与病痛的国家。

这份“大周故卫怀王墓志铭”,后也成为了柴宗训传世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元曦入土为安之后,符太后十分满意此次由太子妃一手操办的丧仪。

“若不是你,老身不知还能让谁来担此重任。”

“父皇是觉得孙媳年龄小,有意让孙媳历练历练。几位娘娘哪一个不是出身官宦之家,孙媳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各位娘娘的指点。”

一场丧仪下来,太子妃魏昭堇确实办得漂亮,没有一处可以让人指摘的地方。

这不禁令李贵妃几人,开始重新审视魏昭堇,直叹皇后李纯妍这个儿媳选得真是没话说。

眼下,唯有两人感到心中不忿,她们正是太子的两位良娣,曹珺与郭千凝。

自嫁予太子以来,元明在她们房里过夜的次数,屈指可数。

莫说怀上太子元明的孩子了,就这点时间根本就来不及培养双方的感情。

太子妃魏昭堇仍是三人中,最受太子宠爱之人,说她是太子心尖上的人也不为过。

平日里,太子元明不仅要求二人,不可有丝毫违逆魏昭堇之意的言行。

就连二人在这府里的大小事,也必须得到魏昭堇的批准后,才能去做。

曹珺与郭千凝本想着,圣驾一到,诸事繁多,魏昭堇定然没有那么多时间,再留意她们的动静。

事实确实如此,可太子元明整日待在柴宗训身边听命,同样没时间搭理二人。

更别说故去卫怀王的葬礼,魏昭堇办得那叫一个可圈可点,直接在符太后的面前露了脸。

“你是个好的,老身看得出来。元曦骤然薨逝,过几日,老身想前往红螺寺为他诵经祈福,陛下与太子就交给你们照顾了。”

十年来,元曦给了符太后无限的开怀,他这一走,也带走了符太后一大半,对于世俗的留恋与眷念。

柴宗训听后,本不愿符太后再入佛门。此次巡游,柴宗训是抱着让她老人家游山玩水的初衷,才带着符太后一起北行,谁能想到竟发展到了如今这步田地。

“老身怕是没有那个心思了,待陛下返回汴京,老身就留在此地,陪着元曦。”

见拗不过符太后的心意,柴宗训最终还是点了头。

入红螺寺后,符太后自号“明音”,不问世事,也开启了她生命的倒计时。

汴京城中,元曦的死并没有对朝局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这几日,西藏吐蕃诸部落万里迢迢遣使而来,表示愿意向大周称臣。

皇后李纯妍正为此事烦心,这等大事,按理来说必须要告知柴宗训,但他人目前还在京北府巡游未归。

内阁几位阁臣的意思是,不如由外事部出面,将使臣连同表章一并送到京北,让柴宗训亲自过目,也好当面回应使臣。

“就这么办吧,吐蕃诸部向我大周称臣,这是大事,不可怠慢,就由外事部尚书张齐贤亲自走一趟,请陛下决断。”

昨日皇后李纯妍听李继隆简单提了一嘴,吐蕃诸部之所以如今才想到来归顺大周,并非有意姗姗来迟。

而是此前,大周与伽色尼帝国和沙希王国一战,直接打掉了西藏古格王国的最大依仗。

没了古格王国的制约,吐蕃诸部自然懂得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时机,遣使来向大周表明称臣之意。

李纯妍只觉得,此事若是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会引起吐蕃诸部与古格王国间的纷争,还是交由柴宗训亲自决断为好。

此时此刻的柴宗训,正在京北新都的建造工地上,与太子元明以及一众臣子,商讨着营建皇城的各项细节。

如今的京北府,其实是在原先北辽所建造的地基上重新开建的,皇城也一样。

为了能够更好地排走皇城中的积水,同时也可令皇城的地基高出整个京北府,太子元明最初的设想,就是将北辽的建筑全都埋入地下,将其作为大周皇城地基的一部分。

“父皇请看,地基打好后,皇城整体高度更利于排水。儿臣还命工匠打造了地下水道,挖掘了几处蓄水池,可直通城外运河,既可预防洪涝,还可补充运河枯水期的水量。”

柴宗训听罢,连连点头,不得不说,太子元明的想法确实值得肯定。

大周新都,不能再像汴京城一样,饱受黄河淤塞之困,却也不能没有一丁点水利之便。

“这处河水,你们打算如何处置?”

柴宗训所指之河,正是眼下太子元明准备开凿引水渠,将其引出皇城的河水。

“这条河水,横亘在皇城之中,不甚方便,儿臣想开凿出一条引水渠,将其引出至皇城之外。”

“尔等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见柴宗训开始询问起众人的意见,太子元明当下便反应了过来,柴宗训或许不满意这个方案。

一名老者缓缓走出,对着柴宗训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柴宗训见他虽满头白发,却精神抖擞、眼神清明,举手投足之间,颇有一股仙风道骨之风采。

“陛下圣安,臣何溥有话想说。”

这何溥,柴宗训确实有点印象,他似乎听李煜提起过此人,当年貌似还身居南唐国师一职。

“有话尽管说来。”

“臣觉得太子之举十分不妥,对皇城风水亦没有半分助益。”

“哦?此话从何说来?”

何溥一开口,柴宗训就知道他的确看出,元明想要修建引水渠的弊端。

“陛下,古人有言:‘负阴抱阳,冲气为和”,建造宫殿大多遵循这一原则。皇城之前的河流,最好是将其引入皇城,再在皇城以北,配合风水建造一山为佳。”

柴宗训突然眼前一亮,何溥之言,与后世那座享誉世界的宫殿格局不谋而合。

没想到时隔数百年,文化传承的影响力竟如此巨大,前人后人在同一位置,皆采取了一模一样的风水布局。

最终,柴宗训决定采取何溥的意见,按照《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将皇城建筑在京北府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之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柴宗训还任命何溥,统领筹建京北府,协助太子营建皇城,升任其为民政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