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数日后,北行的太子元明,南行的元晖一行,在同一日返抵汴京。

众人皆知,迁都之议,随着二人的回归,马上便要决出最终的结果。

“这一路下来,可还顺利?”

“托爹爹的福,一切都挺顺利的。这是儿子与魏大学士联名所写的奏本,请爹爹过目。”

“好,放这吧。你皇祖母出京去慈光寺了,先去见见你母后吧。你走以来,朕看她每日都在担惊受怕,只是不曾向朕提起罢了。”

太子元明放下有关新都选址的奏本后,旋即便朝着坤宁殿而去。

元晖紧跟其后,也向柴宗训简单交代了一番此次南行的经过。

“你这个臭小子,当朕看不出来,你为何耽误了这么长时间才回来,别跟朕说是在办正事,朕要的是实话。”

元晖挠了挠头,他虽是听从了李贵妃的话,尽量拖延回京的时间。

但元晖自己也猜到了几分,新都大概率就是幽都府,可鄂州与江宁想必爹爹也是难以抉择。他便将这份为难用时间来表现,最好就是与兄长元明一同返京,让众人无法轻易看穿柴宗训的打算。

“爹爹,这鄂州与江宁,想必您也会选一个出来,虽不能算作京都,但地位肯定也不低。儿子怎么着也得仔细替您看看,回来给您参谋参谋。”

“得了吧,你的这份奏报,朕猜大部分都是出自吕蒙正之手吧?你不给人家添乱,朕就烧高香了。罢了,起初也只是想让你出去长长见识,既然平安回来了,先去瞧瞧你妹妹她们吧。”

柴宗训不曾想,元晖竟然看出了他的意图,忙打断他的话。

这一趟出门,元晖还给李贵妃与朝阳带了不少好东西,绫罗绸缎、钗环首饰应有尽有,几乎是走到哪里买到哪里。

与元晖同行的吕蒙正,见他几乎装满了一辆马车回京,也猜到这些东西可能是给李贵妃和朝阳公主带的,便没有多言。

虽心中早有盘算,柴宗训看着桌上的两份奏报,还是感慨万千。

迁都一事,势必会成为影响大周百年发展大局的重中之重,柴宗训即使有着现代人的思想,也必须配合当今的实际来定。

皇后李纯妍见太子元明平安归来,心中甚是欢喜,早已吩咐了小厨房做了些元明最喜欢吃的菜,打算一边吃一边听他讲述路上的见闻。

“若不是你爹爹让元晖与元昭一同出京考察新都,母后也不舍得你离京这么久。看你出去一趟,人都瘦了一圈,是不是半路上有什么为难之处?”

“哪有什么难处,出门在外,吃食自是比不得宫里,母后莫要多虑。”

自从晋阳赴东女国继任国君之后,太子元明就发现李纯妍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对柴宗训的关注反而是越来越少。

元明不知柴宗训与李纯妍夫妻之间,是否出现了什么龃龉,但他身为人子,确实感受到了李纯妍这一两年来,对他十分得上心。

小到吃食,大到婚事,李纯妍事必躬亲,令元明颇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那就好,若是有什么难处一定要告诉母后,不要一个人闷着。之前,你与母后提过的成婚一事,还是要早点定下来。”

“儿子知道。”

元明心想,恐怕要找个机会与那人表明一切了。

和李纯妍这边的氛围不同,李贵妃与朝阳公主二人,正合力拆着元晖带回来的礼物。

“二哥,你这可算是因私废公?爹爹让你去办事,你却大买特买。”

“这么说你是不打算要了?那刚好省下来,我给你那些闺中好友送去。”

“别呀!我可没这么说,姐姐你看他!”

李贵妃正吩咐宫人,将元晖带回来的物件一一归置好。她似乎早已习惯兄妹二人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加干涉。

“此次南行,你可有为难吕大学士?”

“姐姐这是说得哪里话,儿子哪有那个胆子对内阁大学士做些什么。”

李云烟一听便知元晖没有说真话,即使他不说,李云烟也猜得到几分,元晖此行,无非就是被吕蒙正嫌弃他不干正事,尽会添乱。

不过眼下元晖已经回来了,李云烟也不是那种秋后算账的人,此事就算揭过。

母子三人其乐融融地吃了一顿团圆饭后,又围坐在一起,听元晖讲述一路上发生的趣事。

第二日朝会,柴宗训让童海将太子元明等人的奏报,当朝念了出来。

柴宗训此举,不外乎是想让诸臣听一听,内阁选定的这几处新都候选之地,孰优孰劣。

三份奏报的内容不少,童海一口气念下来之后,嘴都干了。

“都说说吧,朕也想听听大家伙的意见。”

这几个地方,皆是内阁商议出来的,他们不好开口。武将一侧,倒是有不少人跃跃欲试。

“陛下,臣认为幽都最佳,此地是东部、中部与北部战区的交界之地,地势险要,且距离出海口不远,亦可满足大周海贸所需,一举两得。唯一不足之处,大概就是此地偏北,于大周南部而言,恐有鞭长莫及之忧。”

张永德一针见血,直接将此地最大的弊端暴露人前。

武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如要扼制北境的异族势力,幽都确实是一处极好的地方。只是如此一来,江南江北等富庶之地,岂不是容易脱离朝廷的掌控?

文臣一侧,有不少人皆倾向于选择江宁作为大周新都。此地贸易发达、文学兴盛,景色怡人,令人向往,确像是一处太平盛世的定都之地。

站在前方的李沆,乍一听满殿朝臣,居然没有一人选择长洛之地作为新都的备选,十分失落。他的心愿是匡扶大周社稷,再现汉唐盛世,而要达成这一目标,第一步就是迁都长洛。

可让李沆没想到,他的想法不仅没有得到内阁的支持,柴宗训似乎也对迁都长洛兴趣不大。若只有他一人坚持,又有何用?

李沆不是不知道,长洛之地历经战乱,已非昔日可比,但若是只考虑地势,此二地有其天然的优势,绝非汴京可比。

不过,幽都府的地理优势,不亚于长洛,李沆也知胜算不大,但无人问津,确实是他始料未及之事,足够让他忧郁一段日子了。

柴宗训听罢,满朝文武果然是在幽都与江宁之间摇摆不定,基本上文臣偏向于江宁,武将更爱幽都。

柴宗训轻咳两声后,众人瞬间安静了下来。

“既然诸位皆在幽都与江宁之间悬而不决,朕的意思是倒不如在这两个地方,分别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