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7月1日。
《合资企业法》正式颁布。
大姐带着梅家两姐妹和一对的合同范本回村。
其他人在安装上假肢之后,已经由方远带着早就回去了。
像王成那种小腿假肢装上之后,虽然走路也需要拐,但从双拐转成单拐,也是方便了太多。
至少他们不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了。
村里,家里的房子正空着,过来的人暂时先住在家里,东山上的厂房基本上也可以满足生产线安置的条件了。
罐头生产设备不需要多么专业的调试,但饲料厂的设备需要,索性都让厂家来几个人过来调试和培训操作。
翻译方面,李剑垚让大姐去达利安外国语学院去找人,自己肯定是没空陪着他们的,只要钱给的到位,就没什么翻译不准确的。
至于日方的来人,李剑垚让平野章那边跟技术支持签署协议就可以了,也不用来这边用美刀支付,还不用担心狗日的摆谱。
随着京城第一家合资公司航空食品公司成立,李剑垚知道机会彻底成熟,因为往往第一是容易被记住的,而第二往往就会泯然众人。
李剑垚秉承坚决不做出头鸟的原则,在有先例的情况下,让香岛牧澜投资入场,控股东山园区以及食品厂和饲料厂两家企业。
转眼间,食品厂和饲料厂在没有完全投产甚至园区建设还没有完成之前成了合资企业。
反正距离画圈儿都已经过去大半年了,蛇口那边从东北抽调了不少的干部,对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其实这边的消息一点也不算闭塞,李剑垚的企业有合法合规,没理由被卡。
出面的事交给了小妍,这次顶的是牧澜投资的名头,不用太低调。
甚至在市县两级,小妍受到的接待规格是相当高。
在红山县,在营州专区和红山县两级领导的见证下,正式提出来全资收购县纺织厂的提案,对于这个烂摊子,县里的意思是换取投资款最合适,但营州专区也想分上一杯羹。
于是小妍根据李剑垚的预案,顺势提出全资收购营州轮胎厂和营州发动机厂,一下子给营州的领导整不会了。
红山纺织是个县管厂,处于亏损状态,甩掉了是烂摊子,但营州轮胎厂和发动机厂情况各有不同。
发动机厂是省管企业,营州专区没有资格替人家做决定,而轮胎厂虽然目前是市管企业,但即使知道产品差强人意,但在各项政策加持下,仍然处于微利状态,卖肯定是舍不得卖的。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两级征服原则上同意了纺织厂的收购案。
毕竟牧澜投资是在京城注册了,来源合法合规不说,而且更是早在红山县捐了两所学校。
但细节问题仍然需要讨论,比如是全资收购还是外资控股,这个不但要讨论之后决定,还需要两级轻工局上报至省轻工业厅复审。
在管辖权上,轻工业厅虽然不直管,但有一票否决权,因为纺织品属于战略物资。
对于李剑垚来说,全资也好,控股也罢都符合预期,纺织厂主要是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接下来剑霜他们五姐妹的五韵投资和三婶他们在津河公社这边投建服装厂做原料储备。
按照现行的纺织品管理办法,如果想要学习粤省在服装产业上独领风骚,那原料的问题就必须解决。
粤省那边虽然政策是一样的,但是解读方式略有不同,再加上毗邻香岛,大飞横行,渔船纵横,原料上总是有多重来源,所以才会在改开初期服装产业蓬勃发展。
而远在红山,如果李剑垚不想用走私的方式获取原材料,那只能先让手里有一个能用的原料厂。
本来事情也不是特别的着急,但是三婶在京城的服装业务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越发的好。
原来每天晚饭还能见上一面,现在有的时候晚饭时间都看不到人。
偶尔见到的时候,发现三婶居然瘦了不少,眼珠子也明亮了许多,甚至在新街口的铺子里面支了几台缝纫机,雇了几个小媳妇帮忙做衣服。
甚至还想利用她们在京的房子,把作坊开到家里去,在征求李剑垚的意见的时候,被否决掉了。
“三婶,服装店现在先维持这个规模,等你闺女和侄女的投资到位,咱们直接在老家办个厂子。
到时候什么服装店的马店长这个身份是不能匹配你的,咋也得是马厂长!”
三婶被说服后,没事就念叨,跟个唐僧似的,所以就让小妍在回去弄食品厂和饲料厂的产权问题时顺便把上游的问题先解决掉。
红山纺织厂的收购问题最终两级征服联合省轻工业厅达成统一意见,可以由牧澜投资控股,成立合资公司。
但在讨论的过程中,轻工厅的领导大声疾呼,“红山纺织最后会沦为殖民地!”的言论让人感觉到头皮发麻。
不过京城打来的一个电话,让这个言论没几天就被人吃回肚子里去了。
牧澜投资(东大)公司以1000万港币收购红山纺织厂51%的股权,合资公司成立后,除了中高层领导,员工全员留用。
作价3400余万的五万锭细纱织机和其他可用设备以2700万的二手价格转让给营州纺织,促成其一跃成为在奉天纺织业产能排入前五。
而红山纺织用这笔钱完成了职工安置问题,还剩余1800万,其中700万用作了“征服协调费用”和“产能指标购买”费用。
红山纺织厂暂时停产,牧澜投资利用手中的渠道,以独立外汇购入丰田织机,瑞士精梳机、村田自动络筒机、尼德兰进口浆纱机等全流程高自动化纺织设备。
红山纺织厂从省内产能排不上号的企业,一下子成为全省产能最大,设备先进程度最高的纺织企业。
为什么不是规模最大,是因为原本在岗职工只有3700人,万锭用工从285人提升到了80人的国际领先水准。
实打实的降本增效。
无论是营州纺织还是省轻工厅眼珠子都要瞪红了,谁特么不知道花钱,尤其是花外汇能办事啊!
问题是自己没有外汇,人家合资公司的资方自己能解决外汇的问题,连收购厂子的资金都是用外汇来解决的。
不然那个厂子虽然破一点,但是综合评估的价格可是高达4000万,人家能用1000万外汇资金就占股51%,还不是看了外汇的面子!
他们甚至单纯的认为,只要他们有充足的外汇资金,也能做到让那些个带死不活的厂子起死回生。
唯一没瞪眼珠子的就属红山县的王主任了,这家伙都眼睛都要笑没了。
厂子整合投产之后的第一个月,创造出口外汇超80万刀,同时向小日子和香岛两地完成纺织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