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徐啸天的办公室里,将整个空间照得通亮。
办公室内,静谧无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凝重的思考氛围。徐啸天刚刚对荆楚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番深入细致的剖析,尤其是对省会汉江的情况进行了重点研究。
“咚咚咚”,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办公室里的寂静,也打断了徐啸天的思绪。
“书记,范志国部长来了,他是来向您汇报机构改革进展情况的。”秘书的声音从门外清晰地传来。
“请他进来。”徐啸天收敛心神,将目光投向门口。
只见范志国抱着一摞厚厚的文件,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办公室。他的脸上带着恭敬而沉稳的神情,语气平和地说道:“书记,全国范围内的机构改革工作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总体完成度达到了95%,现在仅剩部分特殊自治区还在进行最后的收尾与衔接工作,预计一周内就可以全部完成。这是详细的汇报材料。”说着,他将文件轻轻放在了办公桌上。
徐啸天满意地点了点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亲切地说道:“志国同志,辛苦了,坐下说。”
待范志国坐定后,他话锋一转,严肃地说:“改革大局已定,后续的扫尾工作,可以安排一位得力副手专门负责。你的主要精力,应该尽快回归到组织工作的主责主业上来。当前,一些重点城市和个别省份的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配备,需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有些人事调整是势在必行的。”
这番话看似平常,但对于精通人事工作的范志国来说,却字字千钧,他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领导话语中隐含的深意。
“势在必行”的调整,往往意味着上级对某些地方或部门的工作现状不甚满意。
他的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近期的重要信息,特别是刚刚出炉的半年经济数据,一些城市发展乏力、增速放缓的情况清晰地浮现眼前。
范志国谨慎地组织着语言,他既要表明组织部已经在关注和行动,又不能显得过于揣测上意。他认真地说道:“书记,我们组织部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各地的发展动态。对于部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我们确实已经启动了对相关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工作方法的跟踪观察和综合研判机制。目的是确保每一位主要负责同志的能力水平,能够跟得上新时代发展的速度和要求,确保人岗相适。”他没有直接点出任何具体城市或人名,而是从普遍性的工作角度进行回应。
徐啸天嘴角微扬,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他欣赏范志国的谨慎,但此刻需要更直接的讨论。他直截了当地说:“志国啊,不用试探。我就直说了,汉江市目前的发展态势,与其作为省会的地位和应有的担当是不匹配的。”
听到领导明确点出汉江,范志国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他立刻接口道:“书记,汉江的情况我们也有所了解。的确,在过去一年全省全力推进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汉江的经济增速放缓较为明显,与其拥有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地位不相称。反观阳城,在相似的宏观环境下却能找准定位,实现快速发展。这其中的差异,恐怕不仅仅是客观条件所能完全解释的,主观能动性、领导班子的发展思路和魄力是关键因素。”他巧妙地将阳城的成功与汉江的迟缓并置,间接佐证了徐啸天的判断。
“那么,关于汉江市委书记这个重要岗位,你认为谁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徐啸天直接将核心问题抛了出来,目光锐利地看向范志国。
范志国没有立即回答,他深知这是领导在考校他的识人眼光和全局把握能力。他沉吟片刻,反问道:“书记,您心目中是否有初步的考量?我们可以围绕您的思路进行深入论证。”
“粤深市的黄有江同志,你觉得怎么样?”徐啸天说出了他之前重点考虑的一个名字,“他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工作多年,经济工作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范志国心中迅速调阅关于黄有江的所有信息,立即回应:“黄有江同志确实是一位经济工作的干将,能力极强,在粤深市推进产业升级、吸引外资方面卓有建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选。”他先充分肯定,这是组织讨论干部的基本原则。然而,他话锋随即出现微妙的转折,“不过,书记,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中心城市的情况差异较大。黄有江同志是土生土长的沿海干部,其工作经验、思维模式乃至人脉资源,都深深植根于沿海环境。内陆地区在政策敏感性、地域文化、产业结构、干部队伍风格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一位沿海干部空降到汉江这样的内陆重镇,可能需要一个不短的适应过程。我担心……这会不会影响汉江急需的‘换挡提速’?我们是否等得起这个适应期?”
他的措辞非常委婉,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晰:水土不服的风险是存在的,可能无法解决汉江当前的燃眉之急。
徐啸天微微颔首,范志国提到的这一点,他并非没有考虑,但此刻被再次强调,让他更加慎重。“利弊权衡,确实是这么个道理。那你认为,谁去更合适?要能迅速打开局面,熟悉情况,还要有开拓精神。”
范志国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年轻而富有锐气的面孔——荆楚省委组织部长宋江。他深吸一口气,提出了这个可能略显大胆的建议:“书记,您看……荆楚省的宋江同志如何?”
“宋江?”徐啸天眉毛一挑,直接点出他最大的顾虑,“此人能力不错,在机构改革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思路清晰,敢于任事。但他毕竟还年轻,在组织部长的位置上历练时间尚短。我原本是想让他在这个岗位上再多沉淀几年,进一步培养大局观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现在骤然把他推到汉江市委书记这样的重要岗位,还是省委常委,他能否扛得起这副重担?会不会显得操之过急?”
范志国既然提出了这个名字,自然是经过一番思量的。他从容地阐述理由:“书记,如果单从‘迅速扭转经济局面’这个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来看,我认为眼下可能没有比宋江同志更合适的人选了。理由有三:
第一,他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对荆楚省的省情、政情、民情,乃至干部队伍情况都非常熟悉,无需适应期,上任即可投入工作,能够最快速度切入要害。
第二,他在担任组织部长期间,特别是在机构改革中,所展现出的改革锐气、破局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正是当前汉江所急需的。他不仅有思路,更有办法推动落实。
第三,正如您所说,他年轻,这恰恰也是他的优势,意味着他更有闯劲,更少包袱,敢于打破常规,能够为汉江带来一股新风。至于您担心他经验不足,我认为,主持一个省会城市的全面工作,固然挑战巨大,但也是锤炼干部、使其快速成熟的最佳平台。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供书记参考。”
范志国这番分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既回应了领导的顾虑,又充分阐述了提议的理由。
徐啸天听完,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身体微微后靠,陷入了更深的思索。
几分钟后,徐啸天缓缓开口,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你的分析有道理。这样,志国同志,你回去后,围绕汉江班子配备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既要对宋江同志进行更全面的考察评估,也要看看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记住,范围要严格控制。”
“明白,书记。我会亲自抓这件事,尽快拿出初步意见。”范志国知道,谈话到此告一段落,领导需要时间独自思考和进行更高层面的沟通。他起身,轻轻离开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