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抗战雄鹰,开局就抢鬼子战斗机 > 第1556章 复杂的局势(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心点,不要碰到了。”

“跑道已经清空,风速正常,可以起飞!”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

婆罗洲,新福市(诗巫)以东约40公里一个叫长乐镇的镇子。

长乐镇紧邻福江(即拉浪江),交通十分便利。

在婆罗洲义勇军时期,新福(诗巫)数次失陷,长乐镇都成为义勇军反攻的桥头堡。

只是随着婆罗洲全境光复并一统,这里也失去了曾经军事重镇的地位。

不过在几个月前,这里开始动工,然后就快速建立起了一座工厂。

严格来说是一座飞机制造厂,只是暂时还只能组装。

而在46年刚开始,这里便有一架飞机组装好,并顺利进行了试飞。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跑道上,空军部军官以及飞机厂的一众人员都激动地欢呼起来。

“虽然只是组装的,但这也算是我们婆罗洲第一架自产的飞机。”李宪华看着眼前的一幕,不禁感慨。

眼前这飞机正是由成都航空研究院设计、由国民政府第三飞机制造厂生产的民27式h型战斗机。

按照国民政府和婆罗洲达成的协议,将出售民27式G型天蓬战斗机和后续改进的h型。

其中h型将在第三飞机制造厂生产出来,然后把零部件运到婆罗洲进行组装。

而G型则是二手的整机直接出售,一共200架。

可实际上这200架不只是婆罗洲自己的,而是会在后续分配给缅甸北部自治区(即志愿队辖区)50架,爪哇泗水自治区24架,婆罗洲自留126架。

这些其实都是国府不想要这两款战斗机。

G型正在服役的已经计划全部退役,换成美制的p40N战斗机。

就连民30改也是如此。

而h型,更是连服役的计划都没有。

既然婆罗洲愿意要,国府自然敢出售,那可是真金白银。

而看到李宪华,一些隶属于国府第三飞机制造厂的人却是神色复杂。

他们中间有人认识李宪华。

这可是李航曾经的副官,跟着李航一起去过第三飞机制造厂多次。

可如今此人居然出现在了这里,还成为这所谓婆罗洲的小国家一名空军部长,这怎么看都觉得很魔幻。

当然,这些人倒也没去管这些。

他们在这倒是过的不错。

待遇好不说,工作环境也不差,而且婆罗洲这边是真的重视飞机制造。

因此,原本应该在国内,但却出现在这里的人有很多。

足足有三四百人,大部分都是第三飞机制造厂的,小部分是第一和第二飞机制造厂的。

能被这些人给挖到这里来,婆罗洲的本事是真的不小,肯定是有人在配合。

如今国府不管是兵工署,还是空军这边,都忙着接收日伪资产,甚至是航空工厂。

原本位于后方的几家飞机制造厂都得陆续搬家。

这中间,肯定会出现不少人员流失。

只是相比于其它飞机制造厂,第三飞机制造厂流失的比较多。

但这对于国府来说倒不算事,因为他们现在并没有多少造飞机的需求,只需要能修飞机。

可对于很多技术人员来说,这是有些不能接受的,所以才会选择被婆罗洲招募到南洋来工作。

就连那些制造枪支、弹药、火炮以及发动机兵工厂也是如此。

可以说,靠着这批人,加上从美国招来的技术人员,又在本地培养一批,婆罗洲是可以初步建立起一套军工体系的。

婆罗洲军工底子薄,短时间还是要以打基础为主,想要现在就造喷气式战斗机只能说不可能。

先把螺旋桨战斗机吃透了后,再去造喷气式战斗机也不迟。

毕竟现在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动机问题都还没解决。

李航是在美国支持惠特尔建立了专门发动机公司,就算他在公司塞了一些华人技术人员和学生进去。

这才多久,想要吃透并掌握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工艺这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目前婆罗洲还搞不定这些,只能先把架子搭起来,然后再把相关技术和人员转移过来,然后去慢慢吃透。

等掌握后,自然就能造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

“马厂长,现在飞机厂每个月能造多少架战斗机?”李宪华连忙问起一旁的厂长马同林。

此人原本是之前婆罗洲义勇军飞机修理厂的厂长,懂一定的技术,因为是自己人,所以组建这新福飞机制造厂后,他就被任命为第一任厂长。

以原来的修理厂,扩建成了如今的飞机制造厂,跨度也算是大。

“回李部长,目前新福二式战斗机目前每个月暂时只能组装最多4架。

预计两三个月后,应该可以增加到8-10架。”马同林思索了一下,给出了一个大概数字。

组装速度除了新福飞机厂本身的原因外,也跟国内第三飞机制造厂的零部件制造速度和发动机工厂的发动机生产速度有关。

“这个速度倒是还能接受。不用急着扩大产能,先把技术吃透,我们暂时还不缺飞机。”李宪华可是知道这家飞机厂的情况。

这要是因为急于求成,弄出问题来,反倒是大麻烦。

目前战机这边,暂时还不缺,毕竟有天蓬以及美式战机撑着,短时间自卫还是够了。

“李部长放心,我们一定抓紧时间吃透技术。”马同林当即保证。

“国内来的这些技术人员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吵着要离开的?”李宪华认真问起这个事。

“有,还不少。”马同林神色严肃的回答。

“知道原因吗?”

“原因很多。

有的觉得咱们婆罗洲太湿热,有些受不了。

还有的觉得伙食习惯不同,他们大部不是广东人或者福建人,吃不惯我们这里的饭菜。

还有。。。”

听到马同林一下说了六七个问题,李宪华的神色十分严肃,思索了一会儿就吩咐,“按照他们的要求,尽量提供。

热的话,我们就想办法改善通风;吃不惯饭菜,就去请其它菜系的厨师。。。

不要吝啬钱,你们打报告上来,资金的问题,我去争取。

但这些人一定要想办法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