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素闻大师精通儒道佛三家,今日特来请教。”朱标不打算绕弯子,捞干货。反正不管道衍上不上道,反正这辈子也别想离开他的眼皮子底下。

“殿下过誉了,贫僧徒有虚名,岂敢言教!”道衍推辞道。

“就凭当日对摊主说出灯谜的隐言,救他一命,大师绝非泛泛之辈。既然大师不肯赐教,那就当是闲聊,如何?”

道衍见推脱不得,只得应下:“既如此,贫僧奉陪就是。”

“好!先说一点,今日之言,出得你口,入得我耳,走出这间禅房,盖不承认。”朱标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比较敏感,所以先把调子定下来。

道衍何等聪明,当即明白接下来的闲聊非同一般,不由得正了正身子。

朱标:“大师以为,封王设藩之策如何?”

纵然是有些准备,道衍也没料到对面的太子笑里藏刀,竟然抛出这么个重磅炸弹。

道衍:“此事关乎朝政,非贫僧可以议论。”

朱标:“刚才不是说了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绝没有第三人知道。孤今日来此,就是向大师问策,您若是缄口不言,大不了,把您请到春和宫,慢慢耗着。”

道衍没想到,看上去彬彬有礼的太子,居然耍起了无赖,看来今日要是不出言应对一下,真是过不去了。他想起刘夫子的一句玩笑话:被朱家父子惦记上,就甩不掉了。

看这架势,他自己肯定也被惦记上了,不知道是谁这么好心向进了‘谗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道:“殿下既然这么说了,贫僧也不绕弯子,有话直说了,万一有所冒犯,还请殿下见谅。”

朱标心中暗喜,郑重地说:“大师但讲无妨,无须避讳,请赐教。”

道衍:“于当下看来,此策是治乱之本,于长远看来,却是祸乱之源。”

“哦?如此看,倒是与孤所想不谋而合。”朱标这么说,是为了给道衍吃个定心丸儿,让他不要有所顾忌,“可否详细讲讲?”

“陛下,定下诸子封王,就藩领兵的国策,想的是由朱家子孙共同保卫大明的江山。藩王领的兵不是新兵,而是现在那些勋臣武将手里的兵,把原本这些人手里的兵权顺理成章地收归宗室掌握。如此有不臣者,想谋反,也成不了事。”

“正解。”

“可听说,此策遭到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对。”

“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反对又有何用!”

“非也。他们这次的反对,是被陛下强压下去的。此策也只有陛下能够压服众人,得以推行。但贫僧以为,这些人不会甘心,无论是那些劝谏以汉、晋宗室祸乱为戒的文官,还是怕失去了兵权任人鱼肉的武将,都会盯着殿下的诸位弟弟。一旦行差踏错,必遭弹劾。”

朱标点点头:“这一点孤也想到了。”

道衍摇了摇头:“可光谨言慎行,小心翼翼是不够的。眼下北平、大同西安、辽东等北地,时刻面临元人的兵锋,云南还有旧元梁王盘踞。对付这些敌人,都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军。若是诸王将来就了藩,扛不起这份责任,那可就……”

朱标:“那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让人看了笑话。不过呢,藩王也无须冲锋陷阵,只要麾下有忠于朝廷的将领就可以了,兵事让他们去做。大师所虑,也是在理。想来父皇也会有考虑,边塞之地,必是有些武略的弟弟前往。还是说说祸乱之源吧,这个更重要。”

道衍轻咳一声,接下来他要说的,就不是什么好话了:“方才说了,就藩亲王若是能力不济,此策事倍功半,还有下面的将领勉力支撑。若是能力太强的话,长期在边疆统领征战,用不了多久,恐怕那些将士们就只识王命而不知朝廷了。”

“枝强干弱,非朝廷之福。”

“这是削夺勋臣武将兵权的必然结果。不过,只要朝廷掌握了绝对的力量,倒也不是问题。个别藩王尾大不掉,甚至……”道衍瞟了朱标一眼。

朱标笑着说:“甚至谋逆,也是以一隅敌全国,只要朝廷行端坐正,不出昏招,便可轻易平定。这只是后手,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打仗的好。设藩,是为了夺武将的权,那么朝廷也可以让武将再夺亲王的权。藩王,既然可以设,那当然也可以削,大师以为如何?”

“此一时彼一时也,,殿下英明。”道衍赞道。单凭这几句话,他就对眼前的太子有点儿刮目相看了。

“按照大师的说法,掌兵权的藩王,顶多是麻烦,称不上祸乱之源吧。”

“殿下真是聪明过人。藩王掌兵,不过疥癣之疾,传位数代,养在深宫的后继之人,在军中也就没有多少威望了。可有一条却是传袭多少代都不会改变的。”

“大师说的是禄米。”

道衍微笑着点头。

“大师眼光长远。单看现在,藩王仅有数人,禄米也就是几十万石。但以后就不好说了,后继之君的子嗣都封亲王,亲王之下再有郡王,光着这两个爵位的俸禄,数代下来,我大明朝可能就负担不起了。减爵降俸的事情,孤已向陛下进言过了。”

“贫僧佩服。”道衍起身鞠躬施礼。要说之前他答应朱标的请教,不过是敷衍了事,现在就不能说不惊讶了,太子年纪轻轻就有这般见底和敢于上谏的勇气,绝非寻常。

“哈哈,在其位谋其政。说句犯忌的话,孤要是亲王,才不操这个心呢!”朱标随即笑了起来。

道衍见这位太子还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心中的芥蒂又放下不少,附和着笑了笑,拿起桌案上的茶杯,啜了一口。

“再聊点儿别的。大师,对我大明内外之状况,有何见解?”

“这个嘛!对内,陛下一心恢复汉唐之风,实为可取,经过元末乱世的纷争,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这是自然,民生是社稷的根基嘛!制定好的政策,有那么几个才智过人的大臣就可以了,可要执行好这些政策,让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却不是那么容易。亿兆生民,只靠几个人,是不可能治理好的。”朱标说完,目光直视道衍。

年近不惑的道衍,面对还不到二十岁的太子,居然生出一种莫名之感,朱标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他的肉身,洞察他的内心。

道衍不由得打了个颤,轻声念了句阿弥陀佛,定了定心神:“殿下所言甚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何止亿万,当然要靠各级官吏去治理。官正则民兴,官贪则民衰,这也是历朝历代整顿吏治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