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红楼十二钗 > 第22章 宝玉悟禅机 贾政悲谶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章 宝玉悟禅机 贾政悲谶语

贾琏听了凤姐的话,停下脚步询问:“薛宝钗的生日有什么需要商量的吗?”

凤姐回答道:“二十一日是薛妹妹的生日,你有没有想好怎么办?”

贾琏不解地说:“怎么好办?你以前都处理过这么多生日,现在居然没有主意了?”

凤姐解释道:“之前大生日都有一定的惯例,但是现在薛妹妹这个生日,既不大也不小,所以我想和你商量一下。”

贾琏听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你真是有些糊涂了。按照现有的规定,咱们就按照林妹妹的生日方式来庆祝薛妹妹的生日就行了。”

凤姐冷笑着说:“难道我连这个都不知道吗?我也这么打算的。但是昨天听老太太说,她问大家的年纪和生日时,得知薛宝钗今年十五岁了,虽然不算是完整的生日,但也到了女孩子成年的年纪了。老太太说要替她办生日,肯定不同于以往给林妹妹办的方式。”

贾琏思考了一下,说道:“那我们就在林妹妹的方式基础上稍微增加一些吧。”

凤姐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才来找你商量。我私自多安排了一些庆祝的事务,你还责怪我不够清楚你的心意。”

贾琏笑着说:“好了好了,我不计较这样的小情绪。你不用担心我的理解了,我又会怪你吗?”

说完,贾琏径直离开了,他们的对话就此结束。

湘云在贾府住了两天后,原本打算回家。

然而,贾母听说了她要离开,便劝说她留下来,并表示等过了宝钗的生日并看完一场戏之后再回去。

湘云虽然不太愿意留下,但出于对贾母的尊重,还是答应了下来。

于是,湘云派人回家,取来了之前自己亲手制作的两件精美针线作品,准备将它们作为宝钗生日的仪式礼物。

这些作品是湘云用心绣制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她的心意。

湘云回到贾府后,她将这两件针线作品交给了贾母,告诉她这是为了庆祝宝钗的生辰特意准备的礼物。

贾母接过来细细品味,对湘云的手艺赞叹不已,同时也感叹着湘云的心思细腻和心意的珍贵。

宝钗的生日很快到来了。

在这一天,贾府里的人都为宝钗准备了各种礼物和祝福。

湘云也将自己的礼物带到了宝钗的房间,恭敬地递给她,祝福她生日快乐。

宝钗接过礼物,感动地看着湘云,表示她非常喜欢这份来自湘云心灵手巧的礼物。

湘云看着宝钗的笑容,知道自己的用心没有白费。

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开心,这份礼物不仅是对宝钗的祝福,也是对她们之间深厚情谊的象征。

宝钗的生日过后,贾府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戏剧,家中的大小人物都齐聚一堂观看。

湘云也留下来观看,她被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所吸引,心情愉悦。

待戏剧结束后,湘云告别贾母和宝钗,将自己的行李整理好,准备回家。

她对贾母表示感谢,同时也向宝钗道别,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深深思念和友爱之情。

湘云离开贾府的那一刻,心中有些不舍,但她也知道自己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将会是珍贵的回忆。

她带着满心的感激和美好的记忆,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贾母非常期待宝钗的到来,她喜欢宝钗的稳重和温和的性格。

更重要的是,宝钗刚刚过了自己的生日,贾母心疼宝钗的同时也十分高兴,于是她自己捐出了二十两银子,并唤来凤姐准备酒席和戏剧。

凤姐嬉皮笑脸地说:“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过生日,不管怎样,谁还敢争?还需要办什么酒席呢?既然大家都高兴,想要热闹,就不用计较自己花费了老祖宗存下来的私人财产。这二十两银子早晚一定会找出来的,到时候我们再赔上!就算真的拿不出来也无妨,箱子底下那些金银圆盘、扁盒子里的东西都被我们压塌了,我们只是累一下而已。老祖宗看看,我们不都是您的儿女吗?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着您的名号去五台山吗?那些财宝只留给他!虽然我们配不上使用,却也别太苦了我们。这些足够举办盛宴、足够看戏了吧?”

说得满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

贾母也开心地说道:“你们听听这个嘴皮子!我好像也学会了这个说法,怎么比不过这个猴儿呢?就连你们的婆婆也不敢争辩,你就和我争个不停!”

凤姐笑着说:“我婆婆对宝玉也一样疼爱,我也没有地方可以诉苦!倒是说我在争辩!”

说着,她逗得贾母笑了一会儿。

贾母非常开心。

当晚,众人都围绕着贾母,大家互相娱乐着,贾母问宝钗喜欢听哪种戏剧,又喜欢吃什么食物。

宝钗深知贾母年事已高,喜欢热闹的戏剧和甜美的点心,于是根据贾母的喜好回答了一遍。

贾母更是欣喜。

第二天,首先送去了衣物和玩物,王夫人、凤姐、黛玉等人都有份,不用细述。

到了二十一日,贾母在内院搭建了一个小巧的常设戏台,安排了一班新出的小戏,既有昆曲又有话剧。

在贾母的房中,布置了几张宴席,没有请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和宝钗作为贵宾,其他人都属于家人。

这一天清晨,宝玉找不到黛玉,便来到她的房间搜寻,只见黛玉躺在火炕上。

宝玉笑着说:“快起来吃饭吧,戏已经开始了,你喜欢听哪一出?我感觉好多了。”

黛玉冷笑着看了宝玉一眼,轻声说道:“你感觉好了,那就好。”

她慢慢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裳,跟着宝玉一起离开房间。

他们走进贾母房中,只见座位上已经摆满了各种美味的点心和鲜果。

贾母坐在正中央,脸上洋溢着笑容。

贾母看到黛玉和宝玉进来,立刻喜笑颜开:“你们俩终于来了,快快坐,戏已经开始了!”

宝玉和黛玉坐下后,贾母亲自倒了一杯茶递给黛玉,关切地说:“你最近身体不舒服,要多喝点茶养养血气。”

黛玉接过茶杯,微微一笑,轻声回答道:“谢谢贾母,我会注意的。”

宝钗看到黛玉的模样,微微担心,走过来轻拍了一下黛玉的手背,关切地问道:“黛儿,你要好好休息,别勉强自己。”

黛玉轻轻一笑,表情温和地回答道:“姐姐放心,我没事的。”

戏剧继续上演,台上的演员们尽情展现着自己的才艺。

黛玉静静地欣赏着,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对戏曲艺术的热爱。

贾母观察着黛玉,心中对她的坚强和深情感到十分敬佩。

她犹豫了一下,决定给黛玉一个特殊的礼物。

“宝钗,过来一下。”贾母把宝钗叫到身边,低声给了她一个任务。

宝钗听后,微微点头,露出一丝微笑,然后转身离开贾母的身边。

戏剧表演结束后,贾母笑着对众人说:“大家都辛苦了,戏演得真好啊!今天我们就不用吃固定的宴席了,我让宝钗去准备一些大家喜欢的小点心和小吃,大家一起品尝一下。”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期待。

宝玉和黛玉也享受着这份温馨并且感到开心。

不久,宝钗带着一盘盘精美的点心和小吃回来了。

每个人都兴奋地涌上前去,挑选自己喜欢的美食。

贾母亲自拿起一块蛋糕,递给黛玉,温柔地说:“黛儿,这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尝尝看。”

黛玉接过蛋糕,感受到贾母的深情厚意,眼眶微湿,微微一笑,说道:“谢谢贾母,这个蛋糕看起来真好吃。”

宝玉看着黛玉和贾母之间的互动,内心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

当贾母听到黛玉的话后,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喜悦的笑容。

她看向王夫人等人,说道:“今天我们就不用管他们了,让他们自己去玩吧。我们自己好好享受这个美好的时刻。”

这番话引发了众人的欢笑,大家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黛玉终于轮到了,她静静地站起身,目光中透露出些许淡淡的忧郁。

她犹豫片刻,最终选择了一出名为《杨妃与冯唐》的戏剧。

这出戏讲述了一段凄美而又纠葛的爱情故事,黛玉深深地被其中的情感所吸引。

演出开始,黛玉化身为杨妃,她婉转动人的唱腔和凄美的形象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她的表演充满了深情和哀愁,仿佛将这段爱情故事中的每个细节都展现在观众面前。

大家感受到了杨妃心碎的痛苦,也感受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牺牲。

整个剧目精彩纷呈,每个人都用心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每一场戏都引起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

贾母不时拍手叫好,她欣赏的不仅是剧中的表演技巧,更是角色们所展现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经过一番精彩的演出,整个戏剧表演圆满结束。

贾母满意地拍着手,感慨地说:“今天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到位,仿佛将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带到了我们的面前。我真是太喜欢这种热闹的氛围了。”

众人纷纷向贾母表示感谢,他们也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

这一次的戏剧表演不仅是为了取乐,更是为了将大家的情感和热忱融入其中,共同创造出一段美好的回忆。

大家都感到这次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大家围坐在一起,开怀畅谈,分享着这次难忘的经历,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贾母的酒席上,宝钗再次被委以点戏的重任,她选择了一出名为《山门》的戏曲。

宝玉对此表示了不以为然,称自己从小就不喜欢这种热闹的戏曲。

他觉得这些戏曲太过喧闹,不符合他内心的静谧之感。

宝钗听了宝玉的话,笑着告诉他,他对戏曲的了解还只停留在听过几年的表面,根本不了解其中的内涵和排场。

她告诉宝玉,这出戏属于《北点绛唇》的一部分,以铿锵有力的音律和精彩的词藻着称。

特别是其中的《寄生草》一段,简直妙不可言。

宝玉听了宝钗的介绍,感到兴奋不已,他向宝钗央求能否念给他听。

宝钗见宝玉如此期待,便开始清唱那段《寄生草》的词,声音轻柔而悠扬,宛如春风拂面。

宝玉紧紧地靠近宝钗,陶醉地聆听着她的歌声。

这段词藻华美,意境深远,宝玉不禁拍膝称赏,赞叹不已。

他对宝钗的博学和才华赞不绝口,觉得她真是个无所不知的神仙姐姐。

黛玉看着宝玉一脸陶醉的模样,不禁撇了撇嘴,打趣道:“宝玉,快点安静下来,还没唱完《山门》,你就《妆疯》了。”

湘云听了也跟着笑了起来,她也很喜欢看宝玉陶醉在音乐中的样子。

于是,大家相继静静地聆听着宝钗的歌声,陶醉于戏曲的美妙之中。

整个酒席渐渐进入了宁静而又舒适的氛围。直到夜幕降临,戏曲演出结束,大家才不舍地散场。

这段描写展示了贾府中角色们对戏曲的喜爱和热爱,尤其展现了宝钗的博学才华和宝玉对美妙艺术的向往。

他们通过戏曲的美妙之音,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触动灵魂的共鸣。

在那一刻,戏曲成为了连接他们情感的桥梁,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的魅力。

贾母对那扮演小旦和小丑的两个孩子情有独钟,深深地爱着他们。

当他们被召入贾府时,大家细细观察,更加感受到了他们的可怜和悲苦。

好奇的人询问了他们的年龄,才得知小旦只有十一岁,而小丑仅有九岁。

这个消息让众人叹息了一番。

贾母随即命人拿来更多美味的菜肴和水果给予他们,还额外赏赐一些钱财。

这慈祥的举动让凤姐忍不住笑道:“这两个孩子扮演得活像真人一样,你们还没看出来吗?”

宝钗心知肚明,却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说出来。

宝玉也不敢多言,默默地点了点头。

湘云接着说道:“我知道,他们的模样与林姐姐如出一辙。”

宝玉听罢,急忙瞟了湘云一眼。

众人听后纷纷细细打量起两个孩子来,随即笑声不绝,纷纷赞道:“果然活像他们!”

于是,气氛轻松愉快地散开了。

这些话语证实了贾母对这两个孩子的疼爱,并且也展现出贾府中人对于艺术的欣赏和赏识。

宝玉见湘云生气,连忙赶到她的房间门口,用温柔的语气说道:“妹妹,别生气了。我知道你是真心为我好,不想我得罪别人。我向来视你如亲妹妹,你怎么能说你是奴才呢?在我心里,你的地位永远不会比林妹妹低。你们都是我最亲近的人,我不希望你们为了这些小事而不开心。”

湘云听了宝玉的解释,心里渐渐平静下来,她知道宝玉是真心为她着想,不愿意看到她受伤害。

她转过身,微微笑着说道:“宝哥哥,你总是这么体贴人,让人又感动又害羞。我知道你的真心,我也不生气了。”

两人的误会得以解开,互相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

他们相互依偎着,温暖的笑容在房间里弥漫开来。

这一夜,他们一起入眠,互相扶持,让彼此的心灵感到安慰。

湘云明白,宝玉并不在乎身份的差异,他将她看作是家人一样的存在。

而宝玉也更加明白,湘云心地善良,只是因为过于直率而有时言辞冲动。

从此以后,他们更加珍惜彼此,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相互支持,共同度过每一个难关。

他们的友谊和亲情,将在红楼梦的故事中一直延续下去。

宝玉听后感到困惑和委屈,他不明白为什么黛玉这样对待他。

他站在那里,默默地低声呼唤妹妹,但黛玉却不理睬他。

宝玉感到郁闷,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紫鹃虽然了解内情,但也无法劝解。

宝玉茫然地站着,黛玉以为他已经离去,于是关上了门。

然而,当她再次打开门时,发现宝玉还在那里。

黛玉不好再次关上门,宝玉随即进来询问原因。

宝玉说:“凡事都有个原故,你说出来,我也不会委屈你。你一直生气,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黛玉冷笑着说:“问我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本来是在取笑你们,——把我拿来和戏子相比,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

宝玉问道:“我既没有和你比,也没有笑你,为什么你要对我生气呢?”

黛玉回答道:“你还想继续比,继续笑吗?你不比不笑,比了笑的人还了得!”

宝玉听了无法辩驳。

黛玉继续说道:“这还可以原谅。你为什么还和云儿用眼神交流?你打的是什么主意?难道他和我玩耍,他就自视轻贱了吗?他是公侯的小姐,我只是平民出身的丫头。他和我玩耍,如果我回嘴,不是让他自讨没趣吗?这是你的主意吧?你虽然好心,但却被他冷落了。你把我当作筹码,说我‘小性情、行为恼人’。你又担心他得罪了我,——我生气他和你又有什么关系?他得罪了我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宝玉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痛苦和迷茫。

他感到自己像是一片漂泊的叶子,无根无系,没有任何牵挂和依托。

他曾幻想过自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快乐,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束缚和无力。

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曾经向往着世俗的繁华和荣华富贵,渴望成为人们羡慕嫉妒的对象。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他逐渐明白了这一切的虚幻和空洞。

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让人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纷争。

宝玉深深地理解了《南华经》中的那些句子,他明白了那种巧妙和聪明是需要付出努力和辛苦的,而那种智慧和才能常常伴随着无尽的忧愁。

他感受到了无能者无所求的从容和淡然,他渴望像是一片蔬菜般自由地游弋,就像一艘不受束缚的船只泛滥在大海之上。

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如此自由和放逐,他身处的这个社会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尔须尔禀。

宝玉苦恼地思索着,如果连如今这几个人都无法应酬和妥协,那么将来的日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这些思绪在宝玉心中盘旋,让他感到更加无趣和沉闷。

他决定不再辩解和争吵,他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和无助。

他觉得自己孤独地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无法找到归属和安慰。

黛玉看到宝玉走进房间后就默默地离去,心中满是委屈和愤怒。

她觉得宝玉不再关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甚至不再愿意和自己交流。

她心里充满了怨愤,决定对宝玉说出伤人的话,希望能引起他的重视和反思。

然而,当宝玉冷笑着回答黛玉时,袭人意识到了宝玉心中的痛苦。

她知道宝玉并非无情和冷漠,而是受到了伤害和打击。

于是,袭人试图通过其他话题来分散宝玉的注意力,希望能缓解此时的尴尬和悲伤。

然而,宝玉仍然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喜好无关,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那份无拘无束的纯真和快乐。

宝玉的情绪越发低落,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心中的痛苦和迷茫涌上心头。

他站起身,走到案边,动情地写下一首诗来表达他的内心痛苦与迷茫。

笔在手中流畅地舞动,他用文字诉说着自己的心声和矛盾。

这首诗探索着他与他人、他与世界的关系,他试图在文字中找到答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他回顾着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明白到真正的证明并非是来自外界的赞美和认可,而是自己内心的认同和理解。

他摆脱了对世俗名利的追逐,开始注重心灵的成长与超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他逐渐明白,自我觉醒和理解是他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真正立足的境界。

写下这首诗后,宝玉感到一种释然和解脱。然而,他深知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并非容易被人理解。

因此,他又在偈后填上一首《寄生草》来进一步凝聚他心中的思绪。

诗意渗入字里行间,宝玉默默地吟诵着自己创作的诗句。

他感受到这种写作的力量,它能够将他内心的困扰和启示转化成一种能够被分享和传达的形式。

他相信,在这个荒诞而复杂的世界中,诗歌是他心灵的寄托,也是他与他人交流的一种纽带。

渐渐地,宝玉感到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得到了一些解脱。

他决定放下过去的纠结和困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人生。

他爬上床铺,闭上了双眼,渐渐进入梦乡。

或许,梦境中的宝玉能够找到更多的答案和启示。

他将继续探索内心的迷宫,寻找属于自己的真实与幸福。

他知道,人生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相信,通过自我觉醒和心灵的成长,他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在静谧的夜晚里,宝玉慢慢沉入了梦乡,期待着新的旅程和可能性的开启。

黛玉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宝玉这样果断而离去,必定有着深意。

她借着去找袭人的借口,希望能够了解一些内情。

然而,袭人告诉她宝玉已经入眠,没有什么动静可观。

听到这个回答,黛玉不禁有些失望,她原本想通过这次偷偷来找袭人的机会,得到一些关于宝玉心思的线索。

就在黛玉准备离开的时候,袭人却欢快地笑了起来,说道:“姑娘请站在这里,我这里有一张字帖,你瞧瞧上面写的是什么话。”

袭人将宝玉刚刚写的字帖递给了黛玉。

黛玉接过字帖细细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段凌乱的文字,显然是宝玉怒气冲冲写下的。

这些字中透露出一股激动和痛心的情绪,可笑又可叹。

黛玉自嘲地笑了笑,她明白这只是宝玉一时的情感爆发,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关系。

黛玉面色微变,她懂得宝玉的性格,知道他总是情绪多变,时而激动,时而忧愁。

这样的一张字帖并不能真实地揭示宝玉的内心世界。

或许在宝玉心中,她只是一个游戏中的道具,而不是他真正的关心之物。

黛玉轻轻叹了口气,不愿再过多地纠结于宝玉的情绪变化。

她将字帖交还给袭人,表情平静地说道:“这只是一件玩意儿,与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她以从容的姿态转身离去,回到自己的房间。

在房间内,黛玉静静地坐在桌前,思绪飘忽。

她明白自己与宝玉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或许永远都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

但她仍然心系着他,对他的情感始终无法释怀。

黛玉默默观察着窗外的明月,仿佛在寻找心灵的寄托。

她深知,情感的纠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她会继续珍惜眼前的每一天,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着一份纯真而坚定的情感。

次日,宝钗和湘云一同共赏景色。

宝钗抚摸着纸张,嘴唇轻启,念出了一首词曲的歌词。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心意自由流转。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以前碌碌却因何?回首思量实无趣!\\\"

经音律轻轻托起的词语,传递着宝钗内心的情思。

她深感曾经的选择本应是与你同在,但却无奈轻易地将你忽略。

宝钗心怀不羁,她并不受任何束缚,可以肆意来去,无拘无束。

茫茫人生中,喜怒哀乐交织在她心中,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则亲疏有别,密切疎离。

回想起往昔岁月,宝钗感到自己曾经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当初为何如此。

而如今回首,发现当初的困惑竟是多么无趣。

宝钗笑着说道:“这全是我的错。昨天的曲子唤起她的这番曲调。这些经典书籍中的机敏智慧,最能动摇人心。如果明天我认真倾述这些疯狂的话语,这个想法将在我这支曲子中诞生。我将成为首要罪魁!”

说着,她撕碎了那张纸,递给几个丫鬟,催促她们快点将其焚烧。

黛玉笑着说:“你不该撕碎它,等我问问他,你们跟我一起去,我保证让他珍藏这份痴心。”

她决定去找宝钗口中的那支曲子,以期收回宝钗心底的那份痴迷。

众人随着黛玉来到曲房,期待着寻找到那支引发一切的曲子,并为宝钗与它的羁绊寻求解答。

三人围着宝玉开心地互相取笑着,黛玉首先开口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你觉得什么更贵?你觉得什么更坚?”

宝玉竟然无言以对,让黛玉和湘云都笑了起来。

湘云更是拍着手笑着称赞:“宝哥哥,你可输了。”

黛玉接着说道:“你刚才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虽然有道理,但在我看来,还未尽善。我来续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宝钗也赞同地说:“这可是真正的悟道。以前,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时,听说五祖弘忍在黄梅,他就假扮成火头僧去拜见五祖。五祖想要找一个能继承法脉的人,就让众僧各自写一偈。上座的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正在厨房舂米,听了后想了一会,然后写下了这样一句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看到后便传授给了他衣钵。现在你刚才说的那句话也是有相似的意思。只是刚才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你怎么就放弃了呢?”

黛玉笑着对宝玉说道:“你如果回答不出来就算输了,现在回答了也不会令人惊讶。以后还是不要再谈禅宗了吧。你连我们两个人所知所能的都不了解,还去参禅,有什么意义呢?”

宝玉原本觉得自己有所觉悟,但没想到在黛玉的质问下竟然无言以对。

宝钗又引用经文来支持黛玉的观点,这些都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

他自己思考了一会儿后,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他想:“看来他们在理解与领悟上比我早一步,我何必自找烦恼呢?”

于是笑着说道:“谁说我们在参禅,只是一时的玩笑罢了。”

说完,四个人又恢复了以前的和睦氛围。

这段对话展示了人物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对禅宗领悟的比较,宝玉的困惑和自省,以及黛玉在犀利的质问中所展现的思考能力和见识。

众人聚集在贾母的上房,小太监端来一盏精美的四角平头白纱灯,上面已经贴着一首七言绝句的灯谜。

大家围绕着灯谜热烈讨论,都想猜出谜底。

小太监提醒大家写下自己的答案,不要说出来。众人纷纷准备纸笔,心思活络地构思着答案。

宝钗目不转睛地盯着灯谜,她心中已经猜到了答案,但装作苦思冥想的样子,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已解开谜底。

宝玉、黛玉、湘云和探春也各自心领神会,他们暗自写下自己的答案。

正当众人准备送出自己的答案时,他们突然决定邀请贾环和贾兰参与。

贾环和贾兰乐于加入,大家开始猜测对方的答案,然后将猜测的内容纸上写下。

接着,每个人都挑选了一样物品,凭借自己的才思和心机,将其制作成一个谜语。

他们认真地以恭楷字体将谜语写在纸上,并将它们挂在了灯上,等待娘娘的验证。

众人的谜语多姿多彩,每一个都充满了智慧和巧思。

他们期待着娘娘的评判,同时也充满了对其他人答案的好奇与期待。

他们心情愉快地观察着灯上的谜语,互相分享彼此的猜测和创意,展开了一场灯谜的盛宴。

太监抵达皇宫大殿时,众人都静静地等待着娘娘的谕令。

当太监传达完消息后,一片轻松的笑声在殿内响起。

大家对之前的猜谜活动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太监接着掏出写好的猜谜答案,展示给大家看。

人们纷纷凑近观看,有些人欣喜地发现自己的猜测正确,而另一些人则有些遗憾地发现他们的猜想与真相差距甚远。

太监开始奖赏猜对的人,每人一枚华贵的宫制诗筒和一柄精致的茶筅。

众人心生期待,盼望着自己的名字被呼唤出来。

然而,迎春贾环却没有被赐予任何奖励。

迎春心态平和,觉得这只是个开玩笑的小事情,并没有在意。

贾环却感觉有些无趣,他的内心稍稍有些失落,但他很快就淡定下来。

然后,太监转身向众人透露,娘娘没能猜出三爷所写的谜语,于是让太监带回来问三爷答案的含义。

大家都感到好奇,纷纷围上前去,想要一探究竟。

细心的太监展示出三爷所写的谜语,内容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一时间,众人笑声爆发,欢快的气氛弥漫开来。

大家看着这首诗,互相推测着其真正的意义。

贾环稍显无趣地低下头,心中开始思考这个谜语的解答。眼瞅着其他人都看得津津有味,他决定仔细思考一番。经过一番推敲,他终于恍然大悟。

他向太监透露了答案:“这是在形容一个枕头和一个兽头。”

太监聆听着贾环的回答,一笔记下了来。

随着谜底揭晓,太监整理好颁赐之物,然后缓步离开殿堂。

大殿内的气氛依旧愉悦,人们纷纷交流着他们的猜想和答案。

这场猜谜活动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与轻松。

贾环静静地站在原地,沉思着刚才的经历。

他明白,有时候,生活就像一个谜语,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细心推敲,才能找到隐藏其中的真相。

他决定以后要更加细心地体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

殿堂里弥漫着欢声笑语,这场猜谜之夜成为大家心中永远的回忆。

无论是贾环还是其他人,对这次经历都会铭记在心,带着欢笑和感悟继续前行。

贾母看到元春如此开心,她自己也感到非常高兴。

于是她立即命令制作一架精美的小巧围屏灯,并安置在堂屋中。

她让姐妹们暗暗地制作了一些祝福的字句,写在纸上粘贴在屏幕上。

同时,她也准备了香茶和各种玩物,以及一些小礼品,为即将进行的猜谜活动做准备。

贾政结束朝会后,看到贾母的高兴,尤其是在这个节日的时刻,他也决定过来参与欢乐。

这天晚上,整个大家族的人分成几个席位坐在一起。

贾母、贾政和宝玉坐在一席。

王夫人、宝钗、黛玉和湘云坐在另一席。

迎春、探春和惜春坐在第三个席位。而地下则站满了众多的老婆和丫鬟。

贾政注意到贾兰不在场,于是询问:“怎么没见到兰哥儿?”

众女人连忙进入里间询问李氏,李氏笑着回答:“他说刚才老爷并没有叫他过来,所以他就不肯来。”

女人们把这个回答转告给贾政,大家都笑着说:“这孩子真是固执得很!”

贾政立即派贾环和一个女人去把贾兰叫来。

贾母命令贾兰坐在自己身旁,并亲自给他递果子让他吃,大家笑着说着各种玩笑话,享受着欢乐时光。

往常时候,席上通常是宝玉发表长篇大论,而今天有贾政在场,所以宝玉只能低头唯唯称是。

湘云虽然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但她素来喜欢参与讨论,但今天有贾政在场,她也不敢随意开口。

黛玉本性娇懒,平日里就不善多言,今天更是保持着沉默。

宝钗本来就是一个沉稳的人,平时也不善于轻率言谈行动,所以在这个场合下她表现得仍然自持自若。

因此,尽管这个场景只是一次家常的欢乐时光,却给人感觉略显拘谨。

大家虽然尽情地取乐,但也有一些约束,毕竟有贾政在场,引发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氛围。

贾政笑着看向屏风,上面绣着五个美丽的花卉图案。

他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每一朵花,细致地思考着灯谜的答案。

贾母和姊妹们也都期待着他的回答。

贾政的眉头微微一皱,他心中涌现出各种可能的答案。

他仔细品味着谜语的描述,想象着与之相关的物品。

突然,灵感闪现,他自信地说道:“这是梅花。”

贾母和姊妹们都愣住了,没想到贾政竟然能猜中这个谜底。

贾母惊讶地看着贾政,笑着赞叹道:“你果然是个聪明的孩子!不愧是我的儿子。”

贾政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开心,他知道这次自己给了贾母一个惊喜,也为自己赢得了姐妹们的赞赏。

贾母笑容满面地接过贾政递过来的贺彩,脸上洋溢着喜悦。

她欣赏着手中的精美物品,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欢乐岁月。

各种灯谜和谜底成为了一种纽带,将贾母和贾家的子孙们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贾母看向贾政,慈祥地说道:“你的心思真是周到,如此聪明伶俐,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

贾政谦虚地笑了笑,他心中升腾起对家族荣耀的渴望和责任感。

贾政的心中涌动着对贾母和姐妹们的爱,他决定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贾家争光,让这个家族更加繁荣昌盛。

他感激地看着贾母和姐妹们,默默发誓要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为贾家增添光彩。

在这个春灯雅谜的夜晚,贾政和贾母分享着欢乐和温情。

灯火辉煌的房间里,充满了爱和期待的气息。

贾政决定要珍惜这一刻,把对贾家的承诺化为行动,为家族的荣耀而努力奋斗。

贾政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心中充满了悲戚之感。

他环顾四周,房间里的摆设显得寂静而凄凉,仿佛映衬出了他此刻的心境。

思绪纷乱的贾政静静地坐在床边,回想着刚才的情景。

那些谜语似乎隐含着一种深层的意蕴,让他不禁思考起人生的奥秘和无常。

元妃的谜语描述了一种力量能摧垮一切的能力,似乎还带有一丝警醒之意。

宝玉回答是爆竹,贾政在心中暗自感叹,生命就像这瞬间爆发的爆竹一样,转瞬即逝。

迎春的谜语让他思索人生中的功与运,有时即使拥有无限的才能,也会因为运气的不顺而徒劳无功。

这让他不禁联想到自己和贾家的乱局,或许正是因为阴阳数数不通,才导致家族的纷乱。

探春的谜语揭示了人生离别的无奈,仿佛在告诫着离别的痛苦和无力。

贾政默然思考着,感叹时光的无情和命运的无常。

黛玉的谜语充满了忧伤和煎熬,她所描述的情景让贾政不禁想起那个深爱而又痛苦的女子。

他暗自祈愿,希望能够保护那个不幸的灵魂,让她远离痛苦和忧伤。

最后一道谜语,贾政无法理解其含义。

然而,他并不感到困扰,因为这个无名之物或许正代表了未来的未知,充满了变幻和惊喜。

贾政抚摸着额头,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些谜语让他感到沉重的负担,仿佛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困扰着他的心灵。

他意识到自己的年纪已经不再年轻,时间的流逝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在悲戚之中,贾政决定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无论是家人的陪伴还是每一个安宁的时刻。

他决心改变命运的轨迹,为家族带来繁荣和幸福。

尽管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他决心勇敢面对,无论风雨阴晴,他都愿意承受。

贾政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时间在他的房间里悄然流淌。

他知道,前方的路途并不平坦,艰辛还在等待着他。

然而,他也相信,只要他心怀抱负,并肩作战,他和他的家族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贾母见贾政离去后,微笑着对众人说:“你们尽情享乐吧。”

然而,宝玉却不甘寂寞,飞快地跑到屏风灯前,滔滔不绝地批评着:“这句话不太好。”

“那个道具太破旧了。”仿佛突然解开了枷锁的猴子一样,他充满了活力。

黛玉不禁叹息道:“难道我们刚才的场景不好吗?大家聚在一起说笑,岂非更文雅一些?”

这时,凤姐从内室走了出来,嘴上不干不净地插话道:“你这人啊,最好时时刻刻都跟着老爷,一刻也不离开他身边才对。刚才我竟然忘了,为什么不在贾政面前鼓动你作诗或谜语呢?现在你怕是出不了一滴汗了吧。”

宝玉听了大怒,拉着凤姐儿纠缠了一阵子。

贾母和李宫裁以及其他姐妹们则继续说笑了一会儿,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凌晨四点。

于是,贾母命人收拾食物,分发给大家作为奖赏,然后起身说道:“我们去休息吧。明天还是节日,应该早些起床。晚上我们再继续娱乐。”

于是,众人陆续散去,悄悄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