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除了下地的时候会加一顿晌饭,其余时候社员们大都一天只吃两顿。

心疼闺女虽然没下地,可也在干正事儿,钱大娘刚下厨做了一大碗手擀面,还煎了个金黄的鸡蛋,直接给秦小妹端进屋里去,多走一步都怕她累。

见闺女端过面条,明显疲惫,钱大娘都要心疼死了。

要说还得是小闺女招人疼,要是那两个臭小子,只要没躺地上抽抽,她都觉得还能再扛一扛。

送了面,钱大娘也没走,帮闺女收拾起屋子来,“你这一天晚上不睡觉,白天还干活儿,能熬得住吗?不行队里的事儿你就甭管了呗,还有你爹和你两个兄弟呢。”

其实秦小妹真没做什么,社员们干啥她干啥,只是她心眼儿实,做事肯卖力气,这才显得尤其劳累。

金黄的煎蛋,是秦小妹喜欢的溏心蛋,戳破了和手擀面拌在一起,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秃噜了一大口,秦小妹才道:“这不是正巧遇到事儿了吗?哪边都放不下,都得出力,辛苦也是正常的,过了这阵子就好了。”

要是没有大伯家那档子事,村里没闹狼,单单只是做豆腐、踩缝纫机,哪里就能这么辛苦?

本来就是庄稼人,这两件事比起地里干不完的活儿来说已经是十分轻松的了,秦小妹没啥不知足的。

“家康、家悦一天天大了,小树眼看再两年也该找对象说媳妇,家里的钱之前囤酒花了个干净,我正当年轻,不努力干活光靠你和爹可不成。”

合着这一大家子人你全都想到了,就是想不到自己是吧?!钱大娘一阵气闷,缓过来又有些感动。

她连忙转过身去整理床铺,生怕被闺女看见自己红着眼圈的样子,怪不好意思的。

那边坐在缝纫机前大口吃面的秦小妹并没有注意到母亲的异样,仍在自说自话。

“刚才二丫说的话我也想过,很有道理。纵然村里住着舒服自在,也习惯了,可确实比不上公社生活便利。

买个房也好,我倒无所谓,家康家悦能住在姥姥、姥爷家,可你和爹还有爷爷奶奶,万一要有个头疼脑热的,住在村里就很不方便了。”

大溪沟村是家,是秦小妹上一辈子无数次想回却回不来的故土。

她对这里感情很深,并不想离开,可同时她也老过,明白作为一个老年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之处。

在公社买房是有必要的,人上了年纪,身体机能退化,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且容易发急症,窝在村里一个送医不及时就得少活二十年,实在有风险。

秦小妹想的清楚,京城买房、沪市买房固然是笔不错的投资,可眼下钱财有限,那些都太远了。

且看着吧,若是有合适的,她倒愿意先在公社买房,把爷爷奶奶送过去养老。

他们辛苦一辈子,临了了也该享受享受新时代的便利。

只是这样一来,钱便更不够用了,秦小妹感觉压力山大,不由自主的又开始琢磨起豆腐的新销路来。

见她吃个饭也不消停,眉头紧皱,一看就是在为家里的事情烦心,钱大娘心里堵的跟啥似的,难受的不行。

她终于理解了王大娘说的那句话。

说起来,都是当爹娘的没本事。

端着空碗从闺女的房里走出来,钱大娘眼圈通红,她实在不愿意将生活的重担放在儿女身上。

真论起来她也正当壮年呢,公公婆婆养老没毛病,都有重孙辈的人了,该歇着,她却不能继续这样蹉跎下去,得想个法子挣钱去!

这一个念头通达了,钱大娘便感觉这一刻的自己与上一刻的自己好像有所不同,突然就有了力气。

她撂下碗筷,也端着一簸箕黄豆坐到院子里聊闲的几人中间,加入讨论。

“如今已经是好时候了,以前农民就是农民,除了种地啥也干不了,卖两个鸡蛋都算投机倒把,批斗都算轻的,还想做豆腐卖?早吃枪子儿了~”王大娘感叹。

她的思绪回到多年以前。

那时候她娘家隔壁住着个赤脚医生,那男人自己会配药,家里媳妇儿生了二胎以后没米下锅,就配了点耗子药出去卖。

结果才卖了三包,挣了几张分票,就叫人给摁倒抓走按投机倒把判了,从此以后再也没回来。

那时候管的才严呢,男人被抓走家里人也不敢问,只当是死了。

家里失了顶梁柱,没过几天他刚出生的小闺女就被饿死了,第二年她媳妇儿也熬不住,为了口吃的改嫁了。

一包耗子药,闹得家破人亡。

那时候的王大娘根本就不敢想,国家还会有鼓励个体户创业做小生意的一天。

“可惜我和他爹没本事,除了种地啥活儿也不精,他爹虽说算个手艺人,会打铁,可这年头供销社里啥买不着?生意是一天不如一天~还不如做豆腐挣的多呢。”

王大娘是个豁得出去的,老王头也能吃苦,是个实在人,但凡走的出去,夫妻俩都能抹得下面子做小生意。

只是说的简单,走出去,迈出第一步是最难的。

光看别人做生意挣钱,比种地要强,可乡亲们多的是大字不识一个,从未走出过大溪沟村的,哪里又能懂这其中的门道。

正因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见识,没门道,站在风口也飞不起来,大家才会如此感恩没有丢下任何一个,带领全村人发财致富的李祖富和秦小妹。

真正有本事的人自己出去单干只会挣得更多,可人家没有,人家选择拉拔乡亲们一把,共同奔小康。

这说是再造之恩也不为过,是值得记一辈子的恩情。

一点儿不开玩笑,也就是现在不让搞封建迷信了,要不村里人恨不能给李祖富和秦小妹立个生祠,早晚三炷香上着,给他们积累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