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永昌 > 第307章 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7章 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

博学多才的钱谦益自然知道辕固生和黄生的这场着名辩论。

这场辩论相当有名,因为其辩论内容直插封建王朝的死穴:

每个王朝都是抢夺自上一个王朝,自然要论证自己改朝换代的正义性,可是夺得了天下之后每个王朝又都希望所有人都不造反。

这种既想让人承认“我家祖宗通过造反建立新王朝的行为是替天行道,有合法性”,又想让人承认“无论我怎么倒行逆施,你们也无权造我的反”的想法在逻辑上根本行不通,因为这两个观点本质上就是相悖的。

历史上汉景帝最后只能强行中止辩论,并声明“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意思就是以后学者没必要(不能)研究这个话题。

钱谦益有点头疼,这个辩题实在太过敏感了。

当然,钱谦益是能猜出一些李自成的态度的。

李自成这家伙当年在东征灭明的时候,在檄文中把大明宗室,宦官,勋贵,官员,士绅全骂了一遍,并认为都是因为这群人乱搞,这才导致天下烽烟四起,自己起兵也是为民做主。

其实从这点来看,李自成的政治水平就远不如朱元璋,朱元璋从一开始就认识到皇权是不能讨论的,所以朱元璋采取的理论是“天命论”,即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后来清朝更进一步,多尔衮直接宣称“国家受天眷佑”,且直接认定取天下是为大明报仇而不是取代了大明,谁不信就砍死谁。

很明显天命论才是最适合封建皇帝的理论,而历史上李自成显然没悟到这一层。

现在的李自成是个穿越者,他知道天命论对于皇帝最合适,但他并不想推崇这个理论。

经过后世教育的他自然不会像封建皇帝一样瞻前顾后,他就是要让民众明白,国家的合法性来自于民众,如果一个皇帝,一个王朝没有让民众过上安稳的生活,反而搞得民不聊生,那么这个王朝活该灭亡。

钱谦益想了一阵,虽然他大概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但他还是决定先和在北京的陈名夏商量看看,毕竟陈名夏也是李自成经常指派任务的御用文人。

不久之后,陈名夏从钱谦益那得知情况之后皱起了眉头,他说道,“陛下这有些不智,皇权是不能讨论的,如果皇权可以讨论的话,岂不是后世大顺皇帝若有一两人不肖的话,他人就能取而代之?那样的话岂不是会天下大乱?”

钱谦益叹了口气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陛下聪明果决,不知为何总是想不明白皇权之神圣性这一点。”

说着钱谦益想起李自成曾对他说过,“如果后世大顺皇帝搞得民不聊生,我支持百姓重新打起闯字大旗,推翻大顺。”

这让钱谦益感觉这位皇帝似乎是孟子的信徒。

孟子有两个很重要的主张,一个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有一个是“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那么皇帝很有可能是支持辕固生那一套的,但那样的话怎么让大家伙乖乖接受统治?

虽然现在大顺如日中天,李自成自己威望极高,但是以后呢?

陈名夏和钱谦益显然都想到了这些,这让他们愈加不解,皇帝这是特意给后世一个造反的理论依据?

不过陈名夏想了一阵,最近大顺六部之中,吏部,户部,礼部三个部门的尚书都有意辞职回乡,陈名夏自然是想进步的,所以他必须跟紧皇帝的步伐,无论皇帝是什么想的,他都需要赞同皇帝。

于是陈名夏说道,“陛下肯定有他的道理,他想辩论咱们就组织一场辩论就是,不过你我的态度必须明确,这样,你我先写一篇文章表明态度,再组织士子进行辩论。”

钱谦益眼前一亮,陈名夏说得是,自己还是书生意气了,何必想的那么远,紧跟皇帝的意思就是了。

念头通达之后钱谦益的工作效率也变得很高,他和陈名夏商议了一阵,决定在北京和南京各开一场辩论:

北京的辩论由陈名夏主持,南京的辩论则由钱谦益主持,参与辩论的士子自然是要经过筛选的,无论是陈名夏还是钱谦益,他们可不想真弄一群狂生参与辩论:

明末的思潮已经相当开放,一些新思潮已经出现,最激进的泰州学派甚至喊出了【王侯非上,庶人非下】的观点。

对此明廷也没太多压制,只是收拾了最激进的何心隐等人,李自成登基以来同样也没怎么管,所以一些新思潮传播得很广。

不过占据主流的仍然是传统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

草拟了辩论草案之后,钱谦益便草案交给李自成审阅。

李自成看了之后觉得没什么问题,便同意了钱谦益的方案。

不过在放下草案的时候,李自成又想到了什么,便加了一句声明:

此次辩论是一场学术辩论,无论辩论双方说什么话,日后都不得因为他们的话而刁难或者秋后算账。

然而写完之后李自成觉得这似乎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又划掉了这句话。

很快,皇帝要在北京和南京各开一场辩论,辩题正是大名鼎鼎的黄生与辕固生之辩。

一众士子立刻来了兴致,黄生与辕固生之辩堪称是最有名的辩论,只不过这汉景帝之后便很少有皇帝会在搞这样的辩论了。

当然,也有些人是存了以此作为进身之阶的想法,于是这些人千方百计地打听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以便让自己的想法和皇帝想要的相贴合。

大多数士子则认为皇帝应该是赞同黄生的,黄生的原话是:

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实际上当时辕固生就想不出话来反驳,所以才会情急之下直接爆了大招:

“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