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永昌 > 第138章 移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水逐渐消失,留下了一片狼藉的大地和大量失地流民,逝者已矣,活着的人只能想办法继续生活。

因大水而出现的大量流民令地方政府和大顺中枢都非常头疼,大顺上下自然知道现在的大顺是怎么来的:

闯营的迅速崛起靠的就是河南和陕西的大量流民。

所以这些流民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是会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的。

大顺中枢商量了一阵之后,决定将这些失地流民移民到其他地方。

这样一来可以减轻地方的压力,二来由于华夏农民中普遍存在安土重迁的情绪,大顺新开拓的几处地盘中,移民的数量都大大不足。

无论是辽南的金州,草原上的河套和燕山,还是中南半岛和台湾,移民数量都相当有限,这对于稳固地盘可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大顺中枢很快就确定了移民计划,将这些失地流民移民出去,所以组织这些流民移民就成了这次大水之后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

大顺在黄淮地区的地方政府派出大量衙役张贴告示,充当人肉喇叭,向失地流民们宣传着朝廷的移民政策:

“诸位黄淮地区的百姓们!此次大水乃是天灾,天灾无情,朝廷有情,你们的田地房屋毁于大水,因此朝廷准备让大家移民,有四个地方供大家选择,分别是辽南金州,草原,台湾以及南洋!

移民之后,朝廷将按照每家之丁口数,分发种子,粮食,农具,移民之后免征两年……”

一群衙役和士兵大声喊着大顺朝廷制定的移民计划,并将流民们收容起来,催促这些一脸木然的流民们前去登记情况。

按照流程,这些流民们登记以后会按照各自的意愿前往不同的地方开始新生活。

王大年就是广大失地流民中的一员。

虽然王大年一家在此次水灾中没有家人死去,但是王家也失去了一切财产,田地也被淹了,秋收存下来的存粮更是被大水冲了个一干二净,此刻他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一脸茫然地王大年看着四处走动的人群,脑子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

“老乡!你也是灾民吧?你想移民去哪里?”

一个穿着衙役制服的人过来对王大年说道,“放心,有朝廷赈济,你们死不了的。”

王大年被衙役从懵逼状态中拉了回来,他听着衙役滔滔不绝地讲着所谓草原,金州,台湾,南洋……

天可怜见,作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王大年根本没听说过这些地方,他下意识地说道,“官爷,那这些地方哪个比较好?”

衙役心想我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但他听说南洋那边土地肥沃,便随口扯道,“当然是南洋,南洋那里毕竟开发多年,而且田地一年三熟,相比之下,草原,金州都在和鞑子打仗,台湾又瘴气横行,所以我建议老乡你移民去南洋。”

王大年愣了一下,接着小心翼翼地说道,“官爷,真的吗?我没读过书,你不要骗我。”

衙役心想,老子也没怎么读过书,我也不知道,既然我不知道,那就算说错了也不能算是骗人。

于是衙役对王大年说道,“当然,骗你对我有什么好处,赶紧去那边签署文书,之后就能领到朝廷的救济粮了,快去吧。”

王大年于是被催促着来到了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外,这里围着不少失地流民,王大年打听了一番,不过令他有些失望的是,大家伙对于这些个地方,其实也不怎么熟悉:

不过有几个稍微有见识的人提到草原和金州那边朝廷在和鞑子打仗,王大年心想打仗还是太危险了,虽然大顺军爷们的军纪还算不错,但谁知道那些在前线打仗打久了的士兵是个什么样的?而且鞑子那么凶残,要是鞑子打进来那就完了。

而对于台湾和南洋,这些黄淮百姓就知道知道的不多,王大年在周围问了一圈,很多人都说去南洋最好,于是王大年觉得衙役应该没有骗自己。

很快,王大年就被衙役领进了帐篷中,帐篷中坐着两个穿着官服的年轻人,他们先是问了一阵王大年的情况,然后拿出地图向王大年点了点几处移民目的地所在的方位,以及黄淮地区的方位。

第一次看到地图的王大年有些惊讶,不过,从地图上,几乎没读过书的王大年还是看出来了,这几个地方离他现在所处的地方距离都很远,一旦离开,估计有生之年都回不来了。

想到这王大年有些犹豫,就这样离开祖地吗?

但一想到家中妻儿老小,王大年又叹了口气,不移民的话,家中妻儿老小怎么办呢?今年的种子,存粮都没了,家人能撑到明年吗?

想到这王大年咬咬牙,按照指示签署了一份他其实也不怎么理解的文书,在文书上按下了手印。

“可以了,王大年,你带着家人准备一下,三天后乘船出发,到达南洋之后,朝廷会有人帮你解决一些基础问题,你就可以在那边开始新生活了,明年开始算,明后两年你们这些移民免征一切税赋,知道了吗?”

一个官员对王大年说明了情况,

“去准备吧,背井离乡的感觉肯定不好受,不过树挪死人挪活,日子总要过下去的。”

离开帐篷之后王大年找到了家人,向他们说明了情况,王大年的老母亲和妻子都叹了口气,却也没说什么。

三天之后,王大年和其他大量流民一起,在土地上磕了几个响头,用破布包了祖宗牌位还有家乡的泥土,最后又找了一尊破破烂烂的土地爷神像,虔诚地跪在神像前,默默地进行着祈祷。

进行完这些仪式之后,王大年然后带着老婆孩子还有朝廷分发的救济粮,深深地回望了一眼家乡:

虽然这里已经成了一片白地,但这里曾经是他的故乡。

“长路漫漫任我闯,停步之处为故乡”,红色的条幅立在码头上,众人登上船只,前往未知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