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3章:理想产物李复在李渊面前激情演讲,说着说着,人都渴了,自己起身走到茶台旁边,倒了杯茶水,一饮而尽。
“就像之前书院号召学生们去西州都护府和西海都护府一样,您看,朝廷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历练。”
“等到历练结束之后,他们自己也长了本事,这是不是好事?”
“那说不定,他们在历练过程当中,就能被朝廷发掘,在他们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朝廷就看中他们,就等着一毕业,朝廷就给授官。”
李渊微微一笑。
“照我说啊,你还是想的太简单了,授官?朝廷授官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说到这里,李渊叹息一声。
“朝廷啊,不是不愿意重用人才,但是你看看如今朝中的官员,哪一个出身差?”
“你啊,单纯。”
李复闻言,眼眸中闪过一抹惊讶,微微张嘴。
原来,太上皇知道........
emmm.......陛下也知道。
但是,怎么说呢,这事儿,不好对付。
李渊看着李复那惊讶中带着恍然的表情,不由得摇了摇头。
“你提出的建议是好的,此事可以由着你去折腾,但是就不要对学生们许愿说朝廷封官之类的话了。”
李渊做了书院的院长之后,看着书院里那帮孩子,自己一把岁数了,又身为这帮孩子的‘老师’,自是不愿意用这些话来糊弄学生。
“书院或许会出优秀的人才,朝廷会看重,但是直接封官,是不合规矩的,千难万难啊。”
“你以为朕,还有二郎,不想广纳天下英才吗?”
“当年晋阳起兵,身边也不全是高门大姓,可是这天下打下来之后,治理天下,就需要规矩,需要体统。”
李渊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
“朝廷选官用人,数百年来,举荐、征辟、门荫……哪一样能完全脱离家世门第?朝堂之上,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如魏征这般出身尚可的,当初也是历经波折。更遑论那些毫无根基的寒门学子了。”
“陛下设立科举,不正是为了打破此局吗?”李复忍不住问道。
“科举?”李渊笑了笑,那笑容有些复杂,“是,科举是一条路,一条给寒门希望的路。但你想过没有,能读得起书,能一路考到长安的寒门,其家世在当地就真的‘寒’吗?真正的贫苦人家,连识字都难啊。”
李渊轻饮一口茶水,放下了茶杯,目光变得深渊。
“再者,即便科举及第,授的也不过是八九品的小官。想要跻身中枢,没有背景,没有座师提携,没有姻亲故旧相互扶持,难如登天。这非是一朝一夕能改变之事。二郎如今大力推行科举,已是在尽力撬动这块顽石了,但有些东西,根深蒂固啊。”
“朕没能打破这些个规矩,如今二郎在尝试,可是,收效甚微。”
“所谓人才,什么是人才,培养出一个可以做官的人才,需要家中投入多少的资源?”
李复沉默了。
他知道门阀政治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
直到武则天时期开始正式大力打压,但是即便是打压,到晚唐,出宰相最多的,仍旧是世家。
最后还是一个狠人拿着他们的族谱进了长安城。
历史上直到宋代印刷术普及、书院制度进一步成熟后,寒门子弟的处境才稍有改善。
那也只是寒门。
什么是寒门?
寒门是门第较低的世家或庶族。
寒门不是小老百姓。
“所以,叔您的意思是……”李复试探着问。
“朕的意思是,”李渊正色道,“你这条路子,是对的!让书院的学生去历练,去建功,去让朝廷的衮衮诸公看到他们的真才实学,将来无论是参加科举,还是被直接征辟,底气都更足一些。这是在规则之内,为他们铺路。”
“朝堂上的世家出身之流,也不能整天只说他们的不好,好的方面也要看。”
“有的人脸皮厚,有的人自有风骨,有的人奸诈狡猾,有的人身怀治世之才。”
“这些都不冲突。”
李复一边听,一边认同点头。
是,世家当中,像崔家,有崔仁师这样的“好人”,也有其他“坏人”。
其他五姓七望也如此。
就比如说他们老李家,也都是好人吗?
那当初被一杯毒酒送走的太子寺率令又是怎么回事呢?
林子大了还什么鸟都有呢,更别说是人。
李渊看着李复,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你这庄子上的书院好啊,好在哪里呢?如果不是书院出了诸多钱财补贴学生,你觉得,就现如今书院里的这些个条件,有多少人家能够负担的起孩子入学读书呢?”
李渊大手一挥,继续说道:“你在书院上行的所有事情,都是靠着你那一股脑的想法,你有底子,有钱,去施行了。”
“有的成功了,比如说,你庄子上的工坊。”
“有的,只是用钱财堆砌起来的,比如说书院,一旦离开泾阳王府和朝廷给予的钱财,这偌大的书院,用不了多久,便会轰然倒塌。”
“这世事变化无常,如今的书院,一眼看上去,繁荣,有这么多有活力,勤恳好学的孩子,书院的管理人员,教书先生,包括仆从,都是一心为了书院在做事,但是将来往后呢?谁都说不准。”
“犹如当年稷下学宫,不也是消散在历史中?兴衰自有时间去定论,如今咱们只需要操心好眼前,放眼于未来,至于百年之后,操那心做甚。”
李渊看事情,可是相当看的开。
一个做开国皇帝的,都做成太上皇了,这世上,还有什么能是他看不开的呢?
你管他是被迫看开还是主动看开呢。
看结果就行了。
李复听着李渊这番吩咐,脸上的神色也从收敛逐渐变为放松,心情也不凝重了。
虽然,书院也是自己理想化的产物,将现代教育理念生搬硬套到大唐,低估了其背后需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支撑。
但是,那又如何呢?
自己活着,泾阳王府就有钱去为自己的理想买单。
等自己百年之后,管他呢?
也管不住啊。
至于学生读书谋官,本来做官的门槛对于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来说就高,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进了书院,大多数是想要学本事的,只有一小部分,选择继续读文学院,奔着将来能够参加科举,有幸做官。
人生何处不是赌一把?
现在书院不是正在往好的地方发展吗?
将来说不定真的能出几个大才,被李二凤看上,到朝中做官,成为皇帝摆脱世家桎梏的第一步。
要对抗世家做大,无非两种办法。
文的,就培养人才,形成对抗,达到平衡。
武的,让朝中的官员去修《氏族志》。
“叔,您说得对!”李复的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书院嘛,只要我在一日,便尽力维持它一日,让它多发光发热一日。至于百年之后……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这些前人,把能做的做了,也就够了。”
“哈哈,这就对了!”李渊见他想通,龙颜大悦,“你这性子,跳脱是跳脱了些,但胜在听得进劝,也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干大事的样子!”
“行了,书院的事情,你让书院里的人拟个章程出来,送到朕这里就好。”
“此事,朕支持你。不仅要办,还要办得漂亮!”
“至于书院账目的事......也准了。”李渊笑道。
李复心中了然,太上皇实在是太懂了。
都说了,书院得要钱才能维持下去。
断了钱财补贴,莫说寻常庄户,就是小有资产的富户,要长期供养一个脱产读书、还需购买笔墨纸砚和其他花销的学子,也绝非易事。
书院的损耗也大啊。
有的名师自诩清高,可是打动名师的,哪一样不需要钱财堆砌?
这就像是追女孩一样,嘴上说着,我不要很多很多钱,我只要很多很多爱。
王多鱼追夏竹,哪一样没花钱?
“诶!有您这句话,书院上下必定干劲十足!”李复笑容满面地应下。
李复走出行宫,冬日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头看了看天色,日头已经偏西。
这大冬天的,白天时候就是短,感觉才出来没多大会儿功夫呢。
坐在回程的马车上,李复回想起李渊最后那句“书院账目的事……也准了”,不由得再次笑出声来。
老爷子心里跟明镜似的,什么都知道,也愿意在规则之内给自己最大的支持。
长安城内司空府。
长孙无忌笑的眉眼弯弯。
修宫殿?修宫殿好啊。
这消息一定要传到平壤城去,让盖苏文和高桓权都知道,大唐接下来有大动作了,但不是在边境,而是在长安。
大唐朝廷要修新的宫殿,注意力都在这上头呢,没工夫理会你们高句丽。
你们也不要害怕营州的兵马会有什么异动,对你们产生什么威胁,你们关起门来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内斗。
毕竟如果要打仗,那就要花钱,要花钱,朝廷修宫殿的事儿就得搁置。
长孙无忌回想起来,也觉得之前对高句丽,压的有点紧了,现在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松一松,也让他们知道,这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来人。”长孙无忌沉声唤道。
心腹幕僚应声而入。
“传信给我们在平壤的人,就说营州的商队听说长安城那边,大唐朝廷要大兴土木,营建新的宫殿。”
“事情做的低调点,不要让人察觉到是故意散播出去的消息,要让他们知道,皇帝陛下对此事极为重视,朝廷未来数年的财赋、物力、乃至陛下的精力,都将倾注于此。”
长孙无忌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尤其要强调,营州张俭部近日的操练,不过是例行公事,并无深意。让渊盖苏文和高桓权都明白,我大唐眼下……无暇东顾。”
“是。”心腹幕僚应声而去。
长孙无忌微微抬头,脸上挂着一抹微笑。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给盖苏文少一些外来的压力,让他抓紧时间清除异己。
至于高桓权,骤然之间少了几分依仗,让他在平壤城惶惶不可终日去吧。
豆卢宽从平壤城回到长安的时候可是说了,虽然条约签的顺利,但是高桓权的态度,耐人寻味。
真以为登上了王位,就能想办法摆脱大唐的控制?
天真,可笑。
强弓拉满,久则易折.......
“打吧,斗吧……”长孙无忌轻声自语。
“你们越是热闹,陛下和老夫,也就能安心地将龙首原的宫殿,修得更加宏伟壮丽了。”
年前一场风雪似乎是将整个长安及周围都封印了一般,鹅毛般的雪片接连飘洒了两日一夜,待到风停雪住,举目四望,天地间只剩下一片刺目的银白。
外头的官道早已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不见车马踪迹。
远近的村庄也都静悄悄的,屋顶上积着厚厚的雪被,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显得格外笔直而缓慢。
庄子上同样是一片静谧。工坊区也难得地放了假,只有巡逻的护卫踩着齐膝深的雪,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在村庄里巡逻一圈,看看谁家的房子上积雪还没有来得及清理,便去敲门提醒一二。
庄子上的房屋,都是前些年新修的,顶好的石料木材,便是积雪来不及清理,也不会有房倒屋塌的危险,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这雪什么时候能停,太阳什么时候出来。
以前清理屋顶,也都习惯了,到现在住上新屋子,到了冬天一旦下大雪,还是改不了这习惯。
李复抱着小手炉,站在廊下,望着院子里被积雪压弯了枝头的石榴树。李韶怕他着凉,拿着件厚氅衣出来给他披上。
“这雪可真大,好些年没见这么大的雪了。”李韶轻声说道,“不过‘瑞雪兆丰年’,想来明年又是个好年景。”
李复点点头,伸手接住一片从屋檐上飘落的雪屑,看着它在掌心迅速融化:“是啊,这场雪一下,地里的虫卵怕是都冻死了。只是苦了那些没有加固屋舍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