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海胸中怒火翻腾,铺开奏本,提起笔便要写下“为避嫌恳请回避本届乡试事”的措辞。
笔锋刚触及纸面,一直侍立在旁、沉默不语的师爷连忙上前一步,急声道上前道。
“东翁,不可,万万不可啊。”
林世海笔势一顿,抬头怒视。
“为何不可?难道要任由那奸人污蔑,毁我清誉,害了麟哥儿前程吗?”
师爷连连摆手,压低声音道。
“东翁,您细想,您此刻上奏回避,在外人看来,是心虚乎?是畏惧流言乎?”
“那散布谣言之人,恐怕正盼着您如此行事。您一旦回避,无论赵公子中与不中,这‘内定’、‘舞弊’的脏水就算泼成了七八分。此乃对手激将之法,逼您自乱阵脚,东翁切不可中计啊。”
一番话如同冷水浇头,让林世海瞬间冷静下来。
他放下笔,深吸一口气,脸上余怒未消,却多了几分凝重。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难道就任由这谣言肆虐,束手无策?”
师爷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捋须道。
“东翁,您这是关心则乱。如今赵府之中,不是有两位现成的‘定海神针’在吗?汤先生与许公,皆是当世奇才,阅历丰富,智计超群。此事关乎赵公子之前程,他们岂会坐视不理?何不速去赵府,与他二人商议,定能想到万全之策。”
林世海闻言,如梦初醒,猛地一拍额头,
“是极,是极。我怎么忘了子畏兄和老许了呢?”
他立刻起身,也顾不上换官服,穿着常服便急匆匆出门,直奔赵府而去。
待到赵府,林世海被引到客厅,才发现这里已是济济一堂。
不仅汤尹、许贞清在座,连魏王朱麒和未来岳父苏方正也赫然在列,几人面色皆是沉凝。
显然,这恶毒的谣言传播速度极快,已然惊动了所有核心人物。
“子瑜,你也来了。”
汤尹看到他,微微颔首,神色平静,但熟悉他的林世海却能看出那平静之下隐藏的冷意。
任谁被扣了一盆子屎,也不会开心起来。
魏王朱麒冷哼一声。
“好毒辣的手段,这是要将林大人一并架在火上烤,若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苏方正胖脸上也没了往日的笑容,忧心忡忡。
“如今满城风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必须尽快想个法子破解才行。这乡试也是在即,不能耽搁了。”
林世海苦笑着将师爷的分析说了一遍,末了道。
“是我一时情急,险些中了奸人之计。如今之计,该如何是好?还请诸位一同拿个主意。”
众人陷入沉思,客厅内气氛凝重。这阳谋最恶心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人心的猜疑。你无法自证,越是辩解,越是显得心虚。
片刻后,一直闭目养神的汤尹缓缓睁开眼,眸中精光一闪,淡然开口:“此计虽毒,破之亦不难。”
众人精神一振,齐齐看向他。
汤尹继续道:“对手欲借‘内定’之名,污赵小子之功名。那我们便反其道而行之,将此事彻底公开,置于阳光之下,让天下人共同见证。”
“哦?子畏兄有何妙计,快快道来!”许贞清催促道。
汤尹看向魏王和林世海:“可联名发出公告,或由殿下以观风使身份,子瑜以主管学政名义,公告全城乃至全省学子。”
“公告内容?”魏王追问。
“其一,严正声明,乡试抡才大典,关乎国本,绝无任何徇私舞弊之可能,若有传言,皆系小人构陷,一经查实,严惩不贷。此为正名。”
“其二,”汤尹声音提高了几分:“为彰显公正,涤清谣言,特在乡试之前,于汴州城内举办一场‘文魁阁讲经论策会’。邀请全省有意参加的优秀学子,以及德高望重之大儒共同参与。讲经义,论策问,公开辩难,相互切磋。让赵小子与天下英才,在这众目睽睽之下,真刀真枪地比试一番。”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魏王朱麒率先抚掌:“妙啊,如此一来,赵兄有多少斤两,天下人自有公论。若他能在群英汇聚的公开场合,依旧力压群伦,展现出远超同济的才学,那这‘内定解元’的谣言,便不攻自破。反而会成就他凭真才实学折服众人的美名。”
林世海也是眼前一亮,激动道:“好,此计大善。不仅能破局,更能借此机会,彰显朝廷取士之公,震慑宵小。更能让赵小子提前感受乡试氛围,与同辈交流,一举数得。”
许贞清也点头赞同:“不错。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老夫与子畏兄,可亲自坐镇,担任评判,确保公平。”
苏方正立刻拍着胸脯道。
“举办这会的一切开销,包在苏某身上,定要办得风风光光,让全省学子都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才子。”
汤尹最后看向一直沉默聆听的赵麟,语气带着询问,却更含信任。
“此法虽好,却也将你推至风口浪尖,众目睽睽之下,不容有失。你,可敢接下?”
赵麟深吸一口气,感受到众人期待和信任的目光,心中豪情顿生,他躬身一礼。
“弟子愿往,正欲借此机会,会一会天下士子,以正视听。”
他知道,此计乃是不得不为的上策。
只要自己敢站出来,不说其他,就已经让那些宵小阴谋不攻自破。
再者,他还真想会与会中原,甚至天下的士子。
前天与大梁书院的文比,他还没过瘾呢。
“好!”魏王朱麒兴奋不已,霍然起身,他知道只要宣扬出去,不但汴梁城会汇聚中原七府的士子。
恐怕,江南士子也将闻讯赶来。
怎么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许贞清再次坐镇此次讲经会。
其吸引力可想而知。
同时,朱麒也想到了这位疯道人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在士林中扩大他的影响力,继而笼络更多的人才。
“既然如此,我们便依计行事。本府这就回去准备公告,并以殿下观风使名义,广邀学子。大宗师,您学政衙门的公文也需尽快发出!”
府尊蒲存义很是激动道,如此一场声势浩大的“经策会”,无疑是他一笔巨大的功绩:“苏翁,场地、一应物资就劳你费心了。”
有中原首富老苏出钱出力,这又府衙节省了一大笔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