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风流大宋 > 第352章 迟钝的交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对于出兵交趾的方案,秦刚很早就有过周详的考虑:只是他并不会无脑地有着扩张占领的想法,哪怕交趾这个地方原本就是标准的汉唐故土。

秦朝大将赵佗奉命南征百越之后,在此设立象郡,基本统一了红河三角洲这片区域。秦亡后,南方地区短暂地独立成了南越国,再之后便向汉王朝投降完成了统一,而汉朝便在这片沿海狭窄区域开始不断地南扩,最远能接近于中南半岛的最东南端。

其实国家疆域这种事情,并不是坐在家里想着越大越好,能是自己的就全是自己的!

因为这并不是到了二十世纪以后,能有飞机、铁路朝发夕至的便利交通,还有着电话互联网实时通联的信息沟通手段。

试想一下:作为一个皇帝,如果你下面有这么一个地方,向那里派官员上任,过去就要花上一年;然后等他到达后,向你汇报平安,等你收到这个信息就是两年后的事情了。那么这样的地方,你只能对这个官员放权,说:大大小小的事情,你们就自己决定吧!

一来二去,凡是边疆偏远的地方,则一定是这种羁绊自治的模式,这也不是当地的官员想要这样子,而是中央政权唯一的选择。

羁绊自治久了,你就无法阻止当地官员想着称王称帝的野心,这时双方就会相互试探并进行实力拉扯了:厉害点的就成了西夏、大理,再狠一点的就是北辽。

当然了,交趾还是嫩了一点,他们的名将李常杰在二十几年前跑到广南西路打下过两三个州地,又烧杀抢掠了一把,最后还是被郭逵率精锐西军一直打到了富良江边,被迫重新低头称臣。

但中央政权就算打赢了也没有新的好办法!这么远的地方,就像李纲问赵驷的那样,官员将怎么派?派过去后将怎么管?

即使如后来无比膨胀的蒙古帝国,势力一旦突破中原地区,必然先行分成四大汗国,再之后同样庞大的元帝国,也是维持不了太长的统一时间。

好了,秦刚的思维立即拉回来了,眼下自己的东南水师,打得了浡泥、打得败三佛齐,能不能趁此机会,将交趾重新纳入大宋版图?

太麻烦!而且太没有必要!

麻烦的原因便是上述两大困难,即使是秦刚有心不让京城里的天子赵煦操心,他自己光是在流求开发了四个州城,又有自己绝对信任的老师、师叔们帮着治理,他都感觉到人才不够用、诸多之事来不及做。

而且交趾更不比流求,这里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开发,虽然此时的交趾人仍然认同自己是汉人族群,但是这种强大的认同感甚至还让他们更多了一分试图北伐扩张、问鼎中原的野心。

对于这样的一块地方,秦刚觉得,有这份精力,还不如花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流求那里,更有收获的价值。

而且,为什么要帮着宋朝廷收复这块地方?收复回来也未必是自己去治理,自己去治理了也未必是自己持续拥有这块地方。

所以,秦刚从一开始之初,就把交趾定位为中南半岛的重要特色物资贸易出产地,他只是看好了在白藤江或者是富良江的出海口选择一块地方,建立起贸易海港,并通过此处的内河江道,伸出影响并控制他们的内陆地区,这才是投入最小,风险最低且收益最大的方案。

于是,在内部思想与战略方向高度统一之后,征交计划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

先是兵力这一边:

东南水师的班底从浡泥回来后,训练热情高涨,一是见识过流求水师的战力,也知道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在哪里了。二是浡泥之战的封赏刺激,直接到位的奖赏,让再苦再累的训练也没有人会轻易放弃。而且军官们保证,接下来的的每一战,都将执行同样的赏赐标准。

因此,原本有些缺员的兵额,在水师回到明州名气大涨后,吸引了大量优秀的青壮水手积极报名,于是便迅速地满员,甚至还扩增了不少。

而从义乌招来的两千士兵,按秦刚的嘱咐,编组成了一支水师陆战队,为了可以准确彰显这支部队的特殊战斗能力,将其命名为“飞鱼兵”。

此次攻越,虽然主要是靠水师海战,但最终还是需要上岸占领重要的城镇据点,所以飞鱼兵的作战能力仍是关键。

接着是后勤保障:

早先只是因为关照苏轼父子在昌化军的生活而开始扩建的昌化港,此时因为它最接近交趾的地理优势,而成为了最重要的前沿仓储重地。

当然,为免打草惊蛇,此时的胡衍只是不动声色地分批派去了足够的民夫在岛上先是扩建仓库,再适当地开始运送一批并不敏感的普通物资物品。而真正重要的军械军资,目前都只是先大量向广州集中并暂存。

谈建那个老丈人楼员外,则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次的商机,他也不客气,直接去找了胡衍,多少也是从中分去了一部分的运输生意,甚至他还听从了胡衍的暗示,积聚了手头的资金,积极进行着即将进军交趾的商贸准备。

这次秦刚还动用了一支准备已久的特殊部队:医患队。

这也是熙宁宋越之战最为惨痛的教训之首,在那场战斗中,真正的战斗死伤并不多,绝大多数的减员都来自于西军士兵在进入交趾山林之地后,受当地的瘴气影响,因此患病伤亡的士兵最终是十倍于前者。

最终,在交趾朝廷坚持不住想要止兵和谈的时候,实际上当时的郭逵也基本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才会有他一句“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了撤兵。

秦刚心里清楚,所谓的“瘴气”,其实只是受当时医疗认知的不足,对于在热带雨林气候之下易生的疟疾、痢疾、脚气、沙虱、出血热、黄疸等等各种疾病的一种统称,而其中核心病症为疟疾,根本原因主要是出于北方士兵骤然南下,休息不足,潮气侵袭,从而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所以,秦刚为此作了三手准备:其一,流求唐州格致院医药所,早就开始了对于南方疟疾的治疗研究,并从历代中医典籍及经验中,总结研制出了极高效的治疟药方,并完成了足够的战备准备;其二,也是从格致医药所的研究中,总结并制订了南方行军的生活要则,其中包括不喝生水、普及打绑腿、营地灭蚊虫、厕所挖制条例等等,尽数下达到水师部队的官兵之中,详加介绍,要求严格执行;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组建了专门的医患队,除了从格致院里专门抽调了一些医生之外,有些以往参加过战斗,加上一些轻伤不便再上战场的老兵等组成。以往的战斗中往往也会设有此营,但大多只是因战而设,没有具体的编制,更不用说是部队营号。

但是,秦刚自此战准备之初始,就反复强调过对越作战的伤病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建营,并正式命名为“火凤营”,象征凤凰浴火重生之意。

而火凤营的负责人,既让大家意外、又想想当然,便就是赵驷刚娶回家的秦婉。

原本赵驷是不同意的,他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娇妻去上战场,又是去处理此等血肉横飞的场景呢?

但是秦婉却说:“驷哥你在外领兵打仗,婉儿在家也是坐立不安。若是随军而行,便是离着驷哥你更近,若有意外,我也能第一时间在旁;再说了,刚哥自西军设立伤患营起,便就是我在打理,要说管理,我比任何人更合适,也更能让他放心。你要再加阻拦,我便直接去找他告状去!”

赵驷无奈,只能从自己身边挑了四个亲兵,调他们也去火凤营,专门负责帮他照看并保护好秦婉。

在武器装备方面,秦刚还是刻意对朝廷隐瞒了流求的火炮研发与应用进展情况:

火炮兵并没有在东南水师中设立,战舰的装备以及战法仍然是以床弩与抛石机远程攻击,旋风炮加轰天雷近身轰炸为主。而对于装备了船载火炮并进行火炮作战的流求水师,一旦有人关注并议论起时,也对外统一解释为,这些火炮只是用巨响威吓敌人,或者是在海上用巨大的声响进行大范围的沟通联系所用。

所以,此战同样也是以兵力不足的理由,再次向流求方面租借了一支舰队共十二艘装备有火炮的战船。

在东南海事院频繁的军令与混迹于南来北往的商船调度中,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此时已经进入建中靖国元年的十一月。

而冬季,无论是风向、还是天气,都是最适合向南洋一带行军用兵的。

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在秦刚看来,已经是拖延已久的节奏,令他对于此时南征之战的保密性以及是否会意外被交趾方获知的担忧又增加了几分。

事实上,秦刚的这份担忧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此时的信息传递速度,远非后世所能相比,而任何一方的谍报工作,也远远未能达到后世的百分之一。

熙宁那次的宋军伐越,朝廷是在熙宁八年冬月接到钦州、廉州被越交趾军队攻破,邕州被围的消息,然后邕州在被围四十二天后终被攻破。宋朝廷这时才于次年二月发布《讨交趾敕谕》,宣布调兵南讨。但是为了聚集起十万大军,并妥善解决背后的粮草、物资,一直等到郭逵带领西军主力赶到广南西路,正式与交趾军交手时,已经是近八个月后的十月份了。

所以,依照以往的惯例,从交趾这边来看,即使是他们的谍报人员打探到了宋朝廷已获知了广南西路大量地方被他们蚕食的事实,但是他们认为,宋朝一定会在内部展开激烈而漫长的“是战是和”的争论。即使是这场争论是以“主战派”胜出而决定要讨伐他们的话,至少还得要有大半年的时间,所以交趾觉得,他们根本不需要担心战事的快速到来。

比如可以去装样子朝贡一下,力求说明这只是一场误会,在不重要的地方服个软,说几句好话,再象征性地退让一两处的地方,那么兵戎相见的局面就不大会出现。

而即使是双方谈不拢条件,将大宋彻底激怒,那就可以先去看着所谓的再次讨伐的敕谕出来后,也一样还会有着七八个月的备战时间。

所以,在磨刀霍霍的东南海事院上下一心,完成了一场要对数千里之外的不臣之地进行讨伐前的所有准备,并且在明州百姓的景仰与欢呼声中,列队出港之时,交趾从上到下,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这场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

交趾此时,还是李朝的李乾德在位。

顺便说一下,交趾的李乾德,与此时西夏的李乾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当然,这位死后被称为李仁宗的交趾国主,的确算得上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大有作为的君主,文这一面,他模仿宋朝,在交趾首开科举考试,又设国子监,选士建立翰林院;武这一头,他南伐占城【注:今越南南部,曾经的南越之地】,逼其割让三州之地,东平牛吼蛮【注:今老挝境内部分地区】等地,开始在整个富良江流域称霸。

不过,虽然是在他在位期间所发生的那场对宋大战,记在了越南史册之上,但实际上并不应该算在他的头上。因为这场战争进行的时候,他才九岁,主政的是当时的太后,发动并指挥作战的,是当时身边的辅政大臣宦官李常杰。

是的,没错,越南历史上的这位所谓千古名将李常杰是一位宦官。

当然,最终李常杰主导的这场战争战败,但毕竟成功挑战了北方的巨无霸,和议的条件也并没有失去什么,这也使得交趾的文武官员不再把大宋看成是不可侵犯的对象。

而让李乾德的个人声望与影响力在国内达到了顶峰,还在于这个年轻的国王对于中原王朝政治体制的深入研究与真正的消化。

否则你想想看,一个六岁登基的国主,先是先王王后杨太后垂帘,然后生母联合大内总管也是辅仁大臣李常杰登位继续垂帘,这个李常杰还又在对宋作战中赢得了空前的名声与声望。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李乾德,最终却还能顺利亲政,并将国内的所有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必然是有其独特的政治手腕与朝堂智慧的。

可以说,交趾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是从李乾德时代开始的,这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交趾统治机器的效率,这也是他能够对外不断征伐并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对于在国内几乎要成为民族英雄的李常杰,李乾德巧妙地运用了中原帝王惯用的明升暗调手法,陆续封其为太尉、兼内侍判首都押衙、行殿内外都知事、遥授诸镇节度、同中书门下上柱国、天子义弟、辅国上将军开国公等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官职与封衔,以表示朝廷与自己对他的尊崇。但是,实际上却是将其先从主力军队中调离,再又转而指挥南方不重要的战役,再调任不负责军事的职位、再渐渐做成了一个没什么职权也没什么作为的虚衔,以被高高地架起,再也无法去影响真正的朝政大事。

但唯一让李乾德无法释怀的,就是他的子嗣问题:他今年已经三十四岁,作为古人早已不再年轻,但是即使是他已经娶了第二个皇后,宫中却是一直未诞子嗣。

这便让他那个名叫李乾明的亲弟弟很是雄心勃勃。

刚刚步入中央集权的交趾,还是保留了一点部落蕃国的习俗,兄终弟及的事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这李乾明一方面因为自己的身份而颇受到兄长的重用,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谋取功绩,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国内的声望,以及在朝堂里的地位。

他便如当初的李常杰那样,决定还是得从大宋的身上去积攒名气。

战争,肯定是轻易不会去启动挑衅的。但是,利用大宋的迂腐、南方官员的胆怯以及各种刻意的手段,身任交趾武官最高职都统的李乾明,精心策划了这几年的蚕食吞并计划,不仅仅将前次为了和议而献给大宋的广源州乃周边地区尽数收入囊中,还越来越顺利地开始推进到了钦江之口。

至于宋朝会不会反击,李乾明一点儿也不担心。原因就在于他根本就不相信宋军今天的实力,不相信宋朝有胆量与能力主动对其发起进攻。再说了,即使要动手,他也绝不会相信会在这一年的冬季。

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交趾的君臣,还是太迟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