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见众臣不语,皇帝便明白了七八分,修建一条连通十多个重镇的官道,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可这么大的工程,就要花费巨额资金。

一旦启动这项工程,就意味着朝廷在近几年内,其他的事就干不成了,这肯定是不行的。

皇帝精神状态不错,对这项工程兴致很浓,众臣们知道,这项议案是李广提交的,如果他们提出异议,怕引起皇帝不高兴。

出现这种事情,户部应该拿出主导意见,想到这里,众人便看向户部尚书纪大人。

皇上见状,也看向户部尚书,见其低头不语,便开口问道:

“纪爱卿,你是大北朝大当家的,说说你的看法。”

纪大人知道自己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便抬起头来,开口道:

“启禀皇上,修建官道,臣没有异议,可国库资金告急,仅能维护正常的支出,如果此时修建官道,将动用庞大的资金,臣对此无能为力。”

“那纪大人测算一下,修通这条官道,需要花费多少银子?”皇帝开口问道。

纪大人考虑了一会儿,开口道:“不考虑人力费用,仅修路的材料费用,至少需要两千万两白银。

国库根本拿不出如此庞大的资金,如果要筹集这些资金,至少要给微臣五年时间。”

皇帝点了点头,看来纪大人确实是自己内当家的,他预测的数字与李广提供的大差不差。

“至于修路的费用,就无需纪大人操心了,这笔资金由李广和正阳侯负责筹集,朕在早朝上将此事提出,就是让众臣商议一下,如何进快将这项工程落实下来,早日动工。”

皇帝的话,让众人惊奇不已,修建这么大的工程,竟然不需要动用国库资金,由此可见,李广和正阳侯的实力太雄厚了。

既然不缺资金,那事情就好办多了,众臣们开始活跃起来,堂下一时议论纷纷。

见众臣议论得差不多了,皇上看向工部尚书刘安东,开口道:

“刘爱卿,修建官道的资金问题已有着落,下面就是工部的事情了,你们辛苦一下,三日之内,拿出一个稳妥的方案,尽快启动这项工程。”

“遵旨,臣将亲自来办这件事情。”

皇帝见差不多了,便宣布退朝,修建官道虽然由工部牵头,但还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将此事办好。

三日之后,工部刘大人面见皇上,呈上建设官道的详细方案。

李广拿到方案后,非常高兴,对方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看来工部还是有能人的,这份方案制作得非常精妙,考虑的问题全面、周到,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事情办完后,李广便与皇上告别,返回水仙镇,与赵贤商量,开始着手修建官道前的准备。

修建官道的资金,并非一次性支付,这些资金主要是用来购买建筑材料,由于采取分批支付的方式,所以对赵贤并没有什么压力。

很快工部派来了技术人员,开始勘测线路,进行周密的计算,选择最佳的修建线路。

这次工部出动了强大阵容,即便如此,线路还是勘测了三个月,这段时间,李广调集了十万大军,已经到位,参与修路。

朝廷其他部门也没有闲着,经过多方努力,共调集了二十万劳工,这样一来,参与修路的总人数,达到三十万人。

为了加快道路建设,根据工部提供的修路方案,官道将分三段进行建设,这样可以让效率达到最高,等到三段道路修建完毕,只要将其连接起来,整个工程就基本完工。

由于参加修路的劳工达到三十万人,工期也将大大提前,要不了三年,工程就能完工。

时光飞逝,很快又过去了大半年,三年一度的殿试即将举行。

欧阳南在京城已经生活了三年,三年来除了供职翰林院,其余的时间都是在苦读。

期间赵贤和李雪来过京城,非常关心他在京城的学习和生活。

作为誉满京城的帝师房东流,在近一段时间,也待在京城,对欧阳南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房先生知识渊博,对历年来的殿试颇有研究,欧阳南在他的点拨下,受益匪浅。

殿试的考场设在皇宫大殿内,由皇帝亲自主持,故而受人瞩目。

在古代,众多学子为追求人生信仰,实现人生价值,纷纷投身于科举考试之中。

而殿试,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殿堂,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荣誉,通过了这场考试,就获取了进士身份。

成为进士,非常不易,可以说是通过层层选拔,通过严格数次变态的考试,只有那些脱颖而出的才子,才有可能成为进士。

进士地位崇高,权力显赫,可谓是风华绝代的人物。

进士的才华,世人有目共睹,他们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才能。

进士能够担任的官职非常广泛,但并非一帆风顺,只有在前期任职中,有着出色的表现,才有可能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和提拔,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官职。

不管怎么说,能参加殿试的学子,都是天之骄子,他们已经注备了一定的学识和才干,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己任,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当然参加殿试,脱颖而出,既要有实力,也要有运气。

这段时间,京城里非常热闹,早在三个月之前,各地的学子便云集京城。

由于京城要举办多场考试,这些考试持续多日,殿试是最后一场,定在十五那天进行。

虽然殿试只考一天,但还是倍受世人关注。

殿试当天,欧阳南与众多考生一样,来到考场,这是一场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欧阳南第一次见到皇帝,发现皇帝已经垂垂老矣,不过给人的感觉是慈眉善目,非常和蔼。

此时主考官宣布考试开始,考卷发下来后,考生们便开始答题。

相比而言,殿试没有乡试和会试那样变态,但气氛绝对是最紧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