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囤兵西南,却是隐蔽行事,只给了领兵的几位将领锦囊,令他们依计埋伏。
他做为兵部尚书,也轻易离不得。
换下朝服正要离开衙门,诸葛亮一身灰衣,手执羽扇,看向一身锦衣,头戴银冠的周瑜,二者年纪相差不大,怎么看也是周瑜气势更盛,但二者相对,却是周瑜后退半步,皱眉看着诸葛亮,面露忌惮之色。
“尚书大人,周都统,二位认识?”
小春子站在一侧,疑惑道。
周瑜虽还未得圣旨,但皇帝金口已开,他不换称呼多少有些不识抬举。
诸葛亮深深看了一眼周瑜,他很肯定自己此前没见过这位锦衣公子,但冥冥之中,总有将对方当做对手的冲动,好似本能般的感觉令他疑惑。
“不认识。”
收回目光,诸葛亮笑道。
他轻摇羽扇,看向小春子。
“春公公,您带这位兄台来兵部,是为何事啊?”
小春子松了口气,立刻开口述说。
听完小春子的话,诸葛亮目露沉思。
“看来,陛下对前朝之人,还是有些疑虑啊……”
诸葛亮心中暗道,脸上却在笑。
“既然如此,这位周兄往后便是我兵部同僚,水军仍在筹集,战船也还在修建,若是周兄不介意,可在我兵部先看看。”
周瑜收起心中忌惮。
他第一眼看见诸葛亮,同样怀着敌意。
可他很确定,此前二十年的人生中,他绝对没有见过此人,当真奇哉怪哉。
“好,那便麻烦……”
“这位是兵部尚书,诸葛先生,也称卧龙先生。”
小春子从旁解惑。
“便麻烦诸葛尚书了。”
周瑜入了兵部,另一边,国公庞统下了早朝,却是火急火燎赶到建安侯府。
“老黄,老黄啊!”
家丁认识庞统,也不敢拦,一进院子,庞统就大声喊了起来。
“何事啊?”
老而弥坚的声音,自廊后传来,建安侯黄盖一双粗砺大手手握茶碗,只让茶碗宛如鸡子般,他轻轻吸了两口,就将一碗茶吸干了,连带着吐了满嘴茶叶。
“你这老小子,真会糟践东西!”
庞统嫌弃道。
二人年纪本就相当,此前又是共患难的夏朝重臣,关系亲近。
黄盖挨骂也不恼,咧嘴笑道。
“我乐意。”
“今日下朝挺晚啊,是不是找我蹭饭来了?”
黄盖将茶碗递给家丁,背着手转身就走,一副富家翁模样。
也无怪他如此,一生戎马的将军,眼睁睁看着自己效忠的家国蒸蒸日上,却跟自己无关,如果不换个心态生活,只怕会憋出病来。
见他这副模样,庞统笑了。
“老黄啊,听说你在后院养了两条河中捞出的大青鱼?”
“我孙媳妇快生了,那玩意是我留给孙媳妇补身体的,你别想打主意!”
黄盖一扭头,警惕撇了他一眼。
“是吗?”
庞统也不含糊,转身就走。
看他要走,黄盖也不拦,只停下脚步,笑呵呵看着。
“老黄啊,你有两条大青鱼,却连一个鱼尾巴都舍不得给我这老兄弟,你那水军提督位置,我看啊,还是留给别人吧。”
庞统迈着四方步,走道慢悠悠。
忽得,一道身影冲到他身旁,两手抓住他的肩膀。
“什么?水军提督?!”
黄盖脸若怒目金刚,一双眼红的像是刚吃了两小孩。
他死死扣住庞统肩膀,声音有些颤抖。
“陛下他,他愿用我了?”
庞统被抓的肩膀疼痛,却又不愿在老兄弟面前落了面子,忍着疼嘲笑道。
“你这老小子多大脸啊,当初以为陛下会上门请你,结果呢?”
“我……我再怎么说也是……”
黄盖结结巴巴。
“撒手!”
趁着黄盖松手空档,庞统往后退了两步,他冷哼道。
“当初文武不多时,你拉不下脸,现在朝上文武贤能何其之多,傻眼了吧。”
“我告诉你黄盖,水军提督的位置,是你最后一个机会!”
黄盖低着头不说话,浑身轻颤。
是啊,当初大夏缺人,他却抹不开面子,还说什么他黄盖不欠大夏的话,以至于明君出世,江山蒸蒸日上,他也不好意思求一职,为大夏做贡献。
而今陛下能主动递梯子……
“好,水军都统!我一定给陛下一个最强大的水军班子!”
黄盖红着眼喝道。
“嗯,很好。”
庞统点点头,转身往府外走。
黄盖顿时愣住,开口问道。
“那大青鱼你不吃了?”
“不吃了。”
庞统头也没回。
“你被擒那么多年,就连孙子大婚都缺席,我怎么会跟你抢你留给孙媳妇和曾孙子的东西。”
他离开建安侯府,黄盖却站在原地。
良久,他悠然一叹,没再说话。
他得救回家,儿孙满堂,但庞统得救后,却仍是孤家寡人,否则干嘛跑别人家蹭吃蹭喝,庞统国公之位,府中又不缺那点开销,还不是孤独。
站在原地,黄盖长出了口气,安抚心神。
回了后宅,老妻迎面而来。
“老爷,庞国公呢?”
“他走了。”
“他怎不留下吃饭啊?”老妻问道。
黄盖摇头,他看了一眼池塘中养着的两条大青鱼,指着道。
“帮我捞一条出来,鱼头给锦儿炖汤喝,鱼身我带去老庞家,今夜就不回来了。”
“好。”
黄盖老妻也不追问,当即命人做事。
半晌,黄盖来到庞统家门外。
他正想进门,却听一旁管家道。
“侯爷,国公大人还没回来呢,估计是去别个家了,要不您稍后再来?”
“啊?”
黄盖愣在原地。
“不用了,帮我把这半条鱼洗净炖了,我等他回来。”
“好。”
管家接过鱼身。
这一等就到了晚上,黄盖这才知道,庞统约了别人跑城外买鱼去了。
这老小子虽然孤单,但潇洒啊!
真是枉他一番好意!
……
倭寇战败的消息,大夏知道的很快,却不是最快的。
在此之前,距离更近,且密切关注着此战的大隋,已经得知了此事。
新帝杨广坐镇大兴城,却召来众将商议。
“诸位,倭寇大军虽然废物,但朕听闻,大夏此番调动人手不多,只有二十万人入了国内,诸位以为,该不该发兵!”
杨广目光深邃,宛如蛰伏毒龙,令人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