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三百一十章 钢铁和战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37年末。

东非在全世界有序部署着自己棋子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东非的对手们的实力数据进行评估。

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毕竟这是目前东非明确的“敌对国家”。

弗里德里希皇储从情报和贸易部门获得了一些信息。

他拿着一份钢铁产业报告说道:“目前日本的钢铁产量大约为六百万吨水平,排在世界第七位,仅次于法国的七百多万吨。”

“这个数字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也不算低,因为全世界钢铁产量超过五百万吨的国家,总共也就七个。”

“意大利的钢铁产量连日本的一半都不到。”

“不过和排名靠前的国家相比,日本的差距也很明显,除了法国之外,其他几个大国的钢铁产量都是千万吨级别。”

实际上日本的钢铁产量和前世对比,还是多了不少,因为前世这个时期,日本的钢铁产量并没有突破六百万吨。

而造成日本钢铁数据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铁矿和煤炭的获取来源增加了。

前世日本的钢铁,除了自己控制和侵占的地区以外,其他进口主要依赖美国,而现在日本可以从南洋还有澳大利亚进口,尤其是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极大刺激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因为地缘博弈的原因,日本可以获取资源的途径也相对增加了,毕竟我们不出口,英国和美国也很难放弃这块市场。”

“其中英国部分主要指的就是澳大利亚,英国或许对日本现在很不满,可这并不影响澳大利亚和日本做生意。”

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中,英国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英国和日本的关系现在是很紧张的。

而澳大利亚或许对英国充满情感,但是面对现实利益的时候,显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和日本的钢铁产量对比,远东帝国的数据就少得可怜了,甚至仅有十几万吨,从产量上来说近十几年远东帝国几乎都没有进步。”

“实际上远东帝国的钢铁产量数据之所以如此之低,和东北被日本侵占也有很大关系,我们估算东北地区的钢铁产量可能有一百万吨。”

“但是这部分钢铁不仅对远东帝国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成为日本对远东帝国的武器。”

“单从钢铁产量上来说,很难想象远东帝国如何抵挡日本的进攻,双方的差距甚至达到了几十倍。”

“就当前远东帝国的钢铁产量,说实话满足军事需求都十分艰难,更别提远东帝国庞大的人口市场了。”

“这还是在算入我们在远东帝国投资的一部分钢铁产业的情况下,远东帝国才能达到的数据。”

东非在远东帝国西北和西南投资了一些小规模的钢铁厂,如果去除掉这部分,远东帝国的钢铁产量连十万吨可能都达不到。

要知道西汉时期远东帝国的钢铁总产量都能达到大约四万吨规模,就可以看出现在远东帝国钢铁产业有多落后。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远东帝国的钢铁产量和其贸易有很大关系,几乎完全不限制钢铁产业的进口,因此,本土钢铁产业得不到有效发展。”

“这也和金陵政府有很大关系,金陵政府的基本盘在远东帝国的南方,而那里恰好不是远东帝国钢铁和煤炭富集的区域。”

“除此外,金陵政府也没有发展钢铁等基础工业的动力……”

资源匮乏并不是借口,毕竟当初日本的资源状况还不如远东帝国,但凡金陵政府有独立自强的工业建设决心,也不至于让远东帝国的钢铁产业发展的如此落后。

甚至金陵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远东帝国本土民族钢铁企业的阻碍,别说扶持,但凡金陵政府不打压,远东帝国钢铁产业也不至于沦落如此。

弗里德里希皇储接着说:“在战争状态下,日本对远东帝国的封锁只会越来越严峻。”

“这样一来,远东帝国从外部进口钢铁的渠道可能也会被切断。”

“目前日本已经攻占申城,这也意味着远东帝国和外部的贸易,只能通过更靠南方的港口进行。”

“而且目前远东帝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这些地区本身就是远东帝国煤炭和铁矿的主要分布所在。”

“如果等到淮海地区也被攻陷,情况只会更加严重。”

虽然说东非资本从淮海地区撤走,可是淮海地区依旧是远东帝国重要的钢铁产区之一。

现在日本攻占申城后,也就意味着已经在战略上对淮海地区形成了南北包夹之势,可想而知,淮海地区落入日本手中只是时间问题。

弗里德里希皇储不禁感慨着说:“虽然在战前,我们预测过远东帝国对日本的战争会陷入劣势,但是这场战争的发展还是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惊。”

“半年不到,日本的兵锋就已经让远东帝国北方不少地区陷落,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年末,黄河以北可能完全失守。”

“同时,日本海军对远东帝国具有压倒性优势,所以远东帝国的沿海对日本而言,想要拿下也并不是很困难。”

可以说目前为止,日本侵略者的推进速度,已经完全超出了弗里德里希皇储和很多东非军方的想象。

这个速度,甚至比当年东非在非洲大陆殖民扩张的速度都要夸张,毕竟当年东非对非洲大陆的土着完全是降维打击。

毕竟非洲土着连冷兵器都还没有玩明白,很多非洲部落甚至还处于石器时代,且非洲土着没有强大的国家政权,也就没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更加容易被东非人各个击破。

而远东帝国再怎么说也进入热武器时代,却难以对日本形成有效的阻击,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恩斯特倒是对现在远东帝国的局势发展能够有所理解,毕竟从近代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整个远东帝国的历史最低谷。

说的更直白和难听一些,远东帝国这个时间段完全是“烂透了”,全面落后于世界。

即便五胡乱国和五代十国两个历史低谷,也不至于完全没有拿出手的东西,这两个时期,即便也有外族入侵,可是汉人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还是对入侵的蛮族而言是先进的。

恩斯特说道:“对于远东帝国的战事发展,我早有预料,否则的话当初也不会落子远东帝国的西北和西南两个腹地。”

“而且现在远东帝国民众的家国概念也比较淡泊,他们想要觉醒还需要时间的酝酿。”

恩斯特的话其实说的很委婉,就金陵政府的不当人行为,几乎和明末没有区别,这种情况下,远东帝国民众对政府根本没有好感,甚至说对其充满仇恨也不为过。

从金陵政府建立以来,霍霍了整个远东帝国十几年,治下的绝大部分民众对于日本的危害了解的不够深刻,可是对于金陵政府有多畜牲,那是完全一清二楚的。

恩斯特说道:“随着时间的发展,远东帝国民众必然会对日本的危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届时民族和家国意识完全觉醒,这场战争也会让日本真正吃到苦头。”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加快中亚公路的建设,从而尽快的把物资输送到远东帝国。”

“这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在此期间日本在远东帝国的战争应该都会处于优势中。”

“不过这样对于东非也未必是坏事,日本不吃到战争的甜头,他们也不能安心南下。”

“现在太平洋地区我们已经完全给日本留足了空子,甚至太平洋舰队都处于放养状态,这些情报日本应该也已经掌握了。”

“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美国方面可能会让日本对战争产生一定的顾虑。”

在恩斯特预想来,日本如果想对东非的太平洋殖民地动手,大概率会同时对美国出手。

因为这两个大国,日本如果只进攻一个,必然会引起另外一个警惕和防备,可是日本很清楚,和东非、美国之间的国力差距。

所以日本想击垮太平洋的东非和美国军事力量,就只能采用战略和战术的冒险,而在这方面,日本最拿手的就是“不宣而战”,搞偷袭。

弗里德里希皇储只能说道:“希望接下来日本会按照我们安排的剧本走吧!”

“不过我想日本方面是否会南下,这和欧洲方面,德国的行动应该有很大的影响,只要德国在欧洲动起来,把苏联,英国等国家拖在欧洲,日本才能更加没有顾虑的抽出兵力对付我们和美国人。”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到了一个很关键的点上,日本可不是单打独斗,他们还有德国,意大利等盟友。

只要德国的战车开动,苏联对日本威胁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英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也能成为日本盘中餐,前提是东非不会和日本抢食。

提到了德国,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今年德国的钢铁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极大缓解了德国军事工业发展的缺口。”

“在整合了奥匈帝国的资源后,德国对原本奥匈帝国境内的钢铁产业进行重新布局和整合。”

“德国对波西米亚地区的钢铁厂进行了重组和扩建,根据我们的测算,波西米亚地区的钢铁产量至少达到了四百万吨以上。”

“同时德国在伊斯特拉半岛还有奥地利建设一批钢铁企业,产能可能也超过一百万吨。”

“而原本在1930年,的德国钢铁产能在两千多万吨,现在我们对德国钢铁产量的估测,应该是接近三千万吨水平,甚至是超过三千万吨。”

三千万吨的钢铁产量,放在欧洲几乎是无解的存在,因为苏联和英国的钢铁产量加起来,大约也就是这个数字。

而苏联和英国已经是欧洲钢铁产量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国家,并且这两个国家,对其他国家也是断崖式领先。

其中英国的钢铁产量大约为一千三百万吨,而排在英国的之后的法国就只有七百多万吨,勉强超过英国钢铁产量的一半水平。

弗里德里希皇储接着说道:“德国的钢铁产量可能是苏联和英国之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德国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而德国本身代表着一个阵营。”

“加上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这些国家,就算英法和苏联能组成联盟,双方的钢铁产量差距实际也不算太大。”

“同时,比利时、瑞典和卢森堡等重要钢铁生产国,他们接下来会怎么站队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瑞典和卢森堡这种国家,应该会更偏向德国。”

卢森堡就在德国的眼皮子底下,而且卢森堡也是德意志国家中的一员,所以卢森堡的资源被德国利用,完全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瑞典,作为一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他也不可能反抗德国,毕竟德国是波罗的海霸主。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而且德国的钢铁利用效率,肯定比苏联和英国高的多,尤其是将这些钢铁转化为军事武器和舰船方面,德国有绝对优势。”

“唯一能在钢铁产量上压制德国,也只有美国和我们,现在美国的钢铁产业基本恢复运转,年产量应该能达到五千万吨水平。”

“我们这两年的钢铁产量增长,也比较惊人,受到工程和船舶制造等产业的刺激,预计今年可能超过八千万吨水准。”

最近几年东非钢铁产量增速很快,一方面是经济大萧条影响基本消失,另一方则是东非以工代赈和海外出口产生的大量需求,最后则是东非军工产业发展带来的订单。

世界经济大萧条影响在明面上已经消失,但实际上这是各国通过各自的社会改革或者重新分配来实现的。

苏联,东非,美国和德国这些国家,都为此做出了调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苏联和东非属于本身受到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较小的国家。

至于德国和美国,前者对国内某群体进行了收割,并且积极发展军事和基建,后者罗斯福上台后也展现了自己的强硬手腕,把美国的富人们治的服服帖帖。

总而言之,1929年经济大危机重塑了各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态,但是都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至于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这些国家才能真正的从萧条的阴影中走出来。

不过现在餐桌前的人还是太多了,除了还霸占着位置,所有人都想踢出局的英法,还有东非,美国,苏联,德国,日本……

所以在干掉英法之后,剩下的国家依旧要有人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