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603章 孔子离开叶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次颛孙师的客串,我们已经打断了孔子的行程,现在得抓紧讲孔子的事了。

这个时候的孔子,很郁闷,因为他到叶邑的目的几乎完全没有达到。叶邑最高行政升官叶公沈诸梁在治国理政上,完全与自己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通过在叶邑帮助叶公治理取得令人瞩目的政绩,以彰显自己的才能,以宣扬儒学礼教在治国理政上的好处,这还有可能吗?更别说通过叶公在楚王面前引荐自己了。

仲由却貌似对叶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了孔子一辈子了,此时的仲由也五十多岁了,自信无论是德才还是武艺,足可以出仕为官。

孔夫子曾说过,学而忧则仕。自己不能光说不练,一把岁数了,如果有机会当个官,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仲由一直相信,凭老师的德才,他一定可以在楚国出仕,而且也应该会获得楚王赏赐的土地。

至于会不会是七百里无所谓,但孔门弟子必将辅佐老师将封邑给治理成诸侯列国中的典范。

而自己,必将在治政中成为老师的得力帮手,甚至可能是众师兄弟中娇娇者。

叶邑被叶公治理得那么好,自己既然在叶邑了,那完全应该可以从叶公那里得到些治国理政方面的学问。

看着一帮师兄弟们与老师长吁短叹着,性直的仲由摇摇头,心道:这样子能解决什么鸟事?

仲由找了个借口,直接去求见了叶公。

他非常欣赏叶公的治国理政理念,虽然老师批评这种以法治政的观念,自己也因为倾向法治而被老师批评过,但仲由还是认为,法治在当下是很必要的。

至少,应该以德治为基础,以法治为辅助。

叶公治政,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否则,叶邑人民怎么会有那么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叶公很热情接待了仲由,对仲由虚心向自己请教,叶公也有问必答。

叶公礼贤自己的态度,让仲由非常感慨,也非常敬佩。

末了,叶公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吾以为,孔夫子德才出众,贤名远播诸侯列国,且在鲁国有过骄人的执政成就,应是列国争抢的人才,但为何穷困于列国而不被重用呢?”

仲由听后默不作声。他很清楚,老师苦苦追求出仕为官,但屡屡受挫。尤其是在鲁国,明明已经当了大司寇,且有巨大功勋于国家,但最后无奈被迫辞官出国。

不是老师的思想学术不行,而是这个世道不欢迎老师这样的思想学术。

见仲由沉思着,叶公微微一笑,问仲由:“子路先生,吾有一问,不知可否?”

仲由连施礼道:“叶公但问无妨。”

叶公道:“子路乃孔夫子最亲近的弟子,当熟知孔夫子之为人。吾斗胆请问,不知孔夫子为人如何?”

原来,叶公也知道楚王有意重用孔子,封赏七百里之地一说,并非空穴来风。雄才大略的楚昭王此时急需重振楚国雄风,故礼贤各路英杰之士,更何况大名鼎鼎的孔子?

但叶公认为,孔子的治政理念,实在不合眼下的实际形势。

只是,孔子有众多弟子,该些弟子各有所长,如果楚王重用了孔子,也必将留住了大批孔门弟子。

如眼前这位以忠勇孝直闻名于世的仲由,完全可以指挥一支军队!

但想当年,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上任仅七天,就诛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此事非但让鲁国国人议论纷纷,诸侯列国更是有不少人摇头叹息。

要知道,少正卯并未违反法律,却被孔子以兼五恶之罪为名而杀之。

如果孔子在楚国出仕,甚至因其才能突出而执政楚国,那会不会对非儒理念的士大夫予以迫害?

如自己这样坚持以法治理的法家人士?

想到这里,叶公不寒而栗。

确实,孔子一旦在楚国出仕,凭其能力水平,以及一大批儒门弟子,在楚国政坛上就势必形成一股超强的新兴势力。

这到底是否符合楚国的利益呢?

诸侯列国不敢重用孔子,这究竟是儒家学说的问题,还是孔子个人的问题呢?

叶公非常矛盾,他既希望孔子能够为楚国所用,也不希望孔子的儒家学说在楚国全面推广施行。

此时的楚国,更需要的是富国强兵!不但要完成对吴国的复仇,还要继续与晋国争霸。

唯有国安才可使民富。而国家安全的前提,是强大的国力。

那得看孔子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了,所以叶公趁仲由与自己交谈之际,欲从仲由那里了解一下孔子的为人。

但令叶公没想到的是,看上去豪爽耿直的仲由,却皱起了眉头。

仲由轻轻叹了口气,他貌似知道叶公的用意,但对叶公并不完全了解。这世上,妒贤忌能的人多了去了。

所以,仲由不敢在叶公面前将老师夸成花一样。

同时,仲由更不能在叶公面前贬低孔子。尽管平时仲由敢在孔子面前指出孔子的不足,自己也经常被孔子批评,但那是师生之间的事,而不能在外人面前说。

在背后议论自己的老师,这是不尊师的表现。仲由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儒生,绝不敢做违礼的事。

仲由想了想,对叶公道:“吾师孔夫子,乃由最尊敬的人。”

这纯粹就是一句废话,叶公也无语了。

仲由回到住处,向孔子汇报了自己去见了叶公的事。

孔子虽有些意外,但也有些期待,他很想知道叶公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孔子坐在席子上,一边喝着茶,一边认真听着仲由对他讲见叶公的事。

当仲由说叶公还问了自己的为人时,孔子不禁动容,问仲由:“汝是如何对叶公介绍为师的?”

仲由很实诚,他如实作了汇报。

孔子听后大失所望,他猛地站起来,指了指仲由,连边叹气道:“子路啊子路,跟随为师这么多年,难道为师是怎么一个人汝也不知道吗?为何不直言相告呢?难道为师有很多令汝不敢启口的缺陷吗?难道汝不认为为师不够贤吗?为师这些年来,难道没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仲由和众弟子吓了一跳,这才发现孔子其实很生气了,甚至有些因气愤而声音越来越大。

颜回、端木赐等人忙上前安慰,仲由则面红耳赤,退到一边。

谁料,孔子此番大声训斥仲由的话,正好被一个刚到门口的人听到了。

此人正是叶公派人邀请孔子赴叶府一叙的家臣张三。

原来,叶公见仲由不愿在背后评价孔子,就派张三来请孔子。

对孔子,叶公真的很矛盾。他知道孔子是大贤,他的众弟子中也有不少是真正有用的人才。但他不认同孔子的治政理念。

而楚王有意重用孔子是不争的事实,那自己作为楚国重镇叶邑县公,忠烈之后,对楚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楚国朝中重臣,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楚王负责、也对自己叶氏家族和楚国人民负责的态度,向楚王全面介绍孔子。

家臣张三是一位心思缜密的人,也是叶公心腹,叶公早就与张三有过关于孔子的讨论。

张三很直率,他的意见是孔子和孔门弟子也各有所长,是楚国急需要的人才。楚国立国数百年,与列国诸侯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国君为核心的公族一直牢牢掌控着整个国家,而不象晋、齐、鲁等国,被卿大夫所掌控。

孔子无非一外来户,在楚国无根无基,绝无可能在楚国兴风作浪。

人,是应该要用的。但如何用,那是必须谨慎的。

对于孔子,只有一个需要担心的地方,那便是孔子其为人必须心术端正,是真正的君子。

张三的建议,让叶公决定与孔子再次交流,所以他委派张三前来邀请孔子。

张三很期待,因为孔子的名声实在太大了。如果这次孔子能够顺利在楚国出仕,那自己这次对自己的家主提出的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令张三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在孔子歇脚的驿馆门口,听到了孔子训斥仲由的那段话!

这让张三很失望很失望。

因自己的弟子没替自己说好话,孔子居然大发雷霆?!

在张三眼里,此时的孔子,无非就是一个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人,这样的人,与所谓的圣人,完全不相配。

这样的人,如果在楚国出仕当官,那将是一个笑话。

难怪孔子走了哪里,都不受待见。

如果自己的家主叶公向楚王推荐了孔子,说不定,日后会摊上一个荐人不明之罪。

而自己,正是罪魁祸首!

张三不由脊背发凉,那还要邀请孔子作毛线?

张三立即转身就走,将自己听到的一五一十告诉了叶公。

“主公,孔子实非贤人也。”张三作出了判断。

叶公苦笑着摇摇头,也许张三有点夸大其词,但举荐人才是一把双刃剑。所荐之人今后有大功于国家,那自己也必因此而受到封赏。

但所荐之才有大害于国家呢?

再说,孔子的治政理念,实在不符合楚国的国情,不是眼下楚国最需要的。

那就算了吧,孔夫子喂,就此别过吧。你继续你的周游列国,我只管我的以法治政。

叶公对孔子终于失望了,孔子对叶公也终于失望了。众弟子对叶公也非常不满,不少人认为,叶公此人妨贤忌能。

孔子焦虑了,既然在叶邑的目的达不到,看来还是得返回蔡国。

如果自己能够成功游说蔡侯,让蔡国脱离吴国依附楚国,凭此番功绩,自己又何必需要楚国重臣举荐自己呢?

搞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起点。去蔡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