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汉逆之吕布新传 > 第626章 管宁、邴原来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郑玄的讲授结束了,千余儒生士子们一齐向郑玄躬身施礼,然后怀着振奋的心情鱼贯而出了。年轻人正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激扬而热烈,心雄万夫,总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认为这大汉的天下无处不可去。听完了这次讲授,他们至少能够保持一个月的热情和动力。

“唉!彦方,老夫老矣!老而不死谓之贼。看着这一群浑身充满热情,充满动力的年轻人,老夫一直在暗自自责,不知道总是鼓励他们是不是正确。等到他们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入了仕途,就会发现,原来这世间竟然是如此险恶,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破口大骂老夫。”

郑玄叹了一口气,望着眼前空荡荡的大殿,充满感慨地说道。

“康成先生,莫要如此悲哀。年轻人自有他们的心胸,多鼓励一下还是好的。人生便是如此,年轻时心雄万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总觉得自己便是天下的中心,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等到过了三十岁,而立之年,就变得稳重多了。四十岁之后,见惯了宦海波澜,人间的悲欢离合,便真的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了。五十岁之后,人生已近暮年,见落叶而知秋,发思古之忧伤,无它,老之将至,见黄昏而悲己者也!”

王烈一生饱经风霜苦楚,为人最是豁达,他的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正说到了郑玄的心上。“彦方,莫非是老夫大限将至了?总觉得满目仓惶,悲伤莫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莫非是这辽东地处偏僻,使我独生孤寂之感?如今我的‘郑学’渐成气候,老夫正可以趁着老胳膊老腿儿还能活动,该再次出游,寻访名山胜水、逸士高人了。”

“罢了!罢了!不说这些了,人老了就是嘴碎。彦方,来来来,你我换个静室,品名相谈吧。”郑玄站起身来,大步流星走在前面,两个少女和两个小童紧紧跟随,竟然还有些跟不上脚儿。唉!郑康成人未老心已老!王烈长叹一声,撩起衣襟,大步流星地跟上去了。

多年相交,郑玄的心思王烈十分清楚,别看郑玄嘴上说得轻松,要做什么闲云野鹤,逸士高人。其实,他的心中还是有着儒者的壮怀激烈的,这些豪情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只不过是被埋藏到了心灵的最深处,用厚重的外壳儿将它紧紧包裹起来罢了。

本朝的儒者,绝非是后世那般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可比,而是能够上马管军,下马安民的国之栋梁。除掉少数的只知空谈的清流名士之外,都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体民间疾苦,饱经磨难之后,才会入仕。即便是那少数只知空谈的清流,他们手上的马步功夫也不弱。所谓的清谈,不过是见识和政治见解不同罢了,那是他们的师门出了岔子,怪不得他们。

如今的郑玄,“立言”已经大功告成了,下一步便是“立德”和“立功”了,而“立德”和“立功”的首要条件,便是入仕。以郑玄“康成先生”的声望,一旦入仕便要做高官,做大官儿,若是做一个区区六百石的五经博士,连郑玄自己都觉得丢人,何况是天下的物议了。

如此一来,郑玄的心中便充满了矛盾,一直在入仕和不入世之间左右为难。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又有哪一个诸侯,有天大的魄力,敢征辟“康成先生”出来做官儿?便是公孙度,也只是把郑玄高高举起,供起来罢了。

终于到了静室,侍女和童子们布好茶炊,斟满香茗,便一个个躬身退下了,他们的脚步轻快,走出房间之前还顺便关紧了房门。这一间静室,是城堡中最机密的所在,每逢郑玄来到静室之中,就是有要事密谈,他们早就心知肚明了,侍候了多次早已熟极而流了。

郑玄和王烈分宾主坐下,郑玄提起茶壶,为王烈满斟了一碗茶水,自己也斟满了一碗凉茶,端起茶碗,喝了一大口,这才徐徐开口了。“彦方,你此次前来,定然是有大事发生吧。”王烈将一碗凉茶一饮而尽,顺手又为自己满斟了一碗,这才用手抹抹嘴开口了。

((百度搜索:全/本/书/屋/看更多好看的免费全本小说和txt下载))

“康成先生,今日发生了一桩儿大事儿??????”王烈便一五一十地把今日上午发生的在平州牧官署中的事儿讲了出来。郑玄正襟危坐,一边饮着凉茶,一边静静地听王烈的讲述,他的神色平静如昔,可是眉毛却在不自觉间偶尔颤动一下,这说明他已经听进去了。

王烈终于讲完了,他抬起头定定地望着郑玄,等待着他的答复。可是郑玄端坐在那里,正在闭目沉思。“康成先生,还思索什么,这是一桩大好事儿呀!”只听得一声大笑,两个人掀开竹帘儿,大步流行走进来了。郑玄和王烈定睛一看,原来竟然是两个老朋友,管宁和邴原。“好一个管幼安和邴根矩,竟然来做恶客?来来来,坐下饮茶!”王烈大声喊道。

管宁,字幼安,今年正好三十三岁,北海郡朱虚县人。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十六岁丧父,不接受中表兄弟们的馈赠,以自己的财力葬父。成年之后,身高八尺,眉毛胡须长得尤其美。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都敬重和亲善陈寔,后来与华歆割席断义,却与邴原终生交好。王烈是陈寔的弟子,自然与管宁和邴原相熟。

天下大乱之后,管宁便与王烈、邴原渡海前往辽东避难,见了公孙度之后,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放着公孙度提供的馆舍不住,居住在襄平郊外的山谷之中。他的高节影响了很多人,人们逐渐跟从他,一月之间便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教化人民,在辽东士人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邴原,字根矩,比管宁小一岁,北海郡朱虚县人,和管宁是小同乡。邴原十一岁时便成了孤儿,一心向学却没有学费,只好在学堂边哭泣,老师感奋之下,便免费教他。邴原也不负众望,一年之内,就将孝经和论语背了下来。邴原和管宁一样,以德行高尚有节操闻名于关东,两人屡拒征辟。黄巾大起之后,邴原与管宁一起带着宗族渡海来到辽东。他的住所周围,居住这数百家,都是仰慕他的德行而愿意追随他的士人。

管宁、邴原的住所距离郑玄的坞堡并不远,几个人经常来往,讲论儒学,折辩经义,彼此之间相处得极好,已经到了熟不拘礼的地步,进门自然是无须通报的。王烈和郑玄的谈话,两个人已经在门外偷听良久了,一见郑玄还在闭目沉思,两人按捺不住便出声了。

“幼安,根矩,你们来得正好,坐!”郑玄很欣赏这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向看他们像自己的子侄一般。“管幼安一向沉静安适,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即便是与公孙升济见面,也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没想到内心全然不是这样呀!你且说说,为何是一件大好事?”

管宁和邴原熟络地坐下,自己给自己斟满了茶水,这才开口了。“太康先生,以公孙升济的德望和才干,做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是绰绰有余的。做一个一统天下的权臣和统帅嘛,那就差得太远了。退一步说,即便是他有才干和德望,辽东偏僻之地,他也无法施展。”

“放眼天下群雄,踏踏实实为小民百姓们办事儿的只有一人,那便是大司马吕布。依我之见,龙骧将军徐荣的这一封信,便是大司马吕布要对公孙升济动手的信号!何也?其一,窃号自娱,其二,从不朝贡,其三,辽东在大汉的遍儿边上,收拾他,有百利而无一害。”

“此言大善!”王烈抚掌大笑了。“康成先生,我也是如此想的。公孙度嗜杀成性,几乎杀尽了辽东豪族,天下的世家大族们纷纷侧目而视,早就觊觎已久了。大司马若是选择此时动手,天下的士人儒生定会举起双手欢迎的,的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说得不错,理路也清晰,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呢?”郑玄眉毛一扬,拉成了声音说道。“无它守时待变可也!”管宁大声说道。“非也非也!”邴原在一旁搭茬儿了。“幼安,公孙度心狠手辣,光是守时待变是不行的,我等还要细细筹划,给自己留上一条生路!”

“此言大善!我看便如此好了,我带根矩前往京师洛阳城,幼安留在襄平,协助康成先生遣散学生,随时准备离开辽东。”王烈压低了声音说道。“彦方,你说得也对,可是你忘记了一点,大司马若是想动公孙度,定然会遣使前来,征询老夫的意见。”

郑玄手捻长须,压低了声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