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本该是林肯的台词,看着国会内群情激奋的议员们,听着“为美国而战”的呼声越来越大,林肯不由得陷入沉思。
不过他并没有消沉太久,林肯很有演讲天赋,他也走上台说道。
“我们的小伙子没错!两百年前,我们的先辈来到这片土地寻求自由;八十年前,他们为了自由选择了独立,是他们建立了这个人人生而平等的伟大国家。
他们建立的不是一个由帝王和官僚组成的帝国,而是一个自由人的国家。
因为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然而那个曾经试图压迫我们,奴役我们的古老帝国现在又将魔爪伸向了我们。
他们想要的不只是我们的土地,更是想要扼杀自由的思想。英国人惧怕我们的自由,他们惧怕人民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这时台下有人喊道。
“对!就如同腐朽的奴隶制一样,我提议立刻废除奴隶制让我们所有人团结在自由的大旗之下!”
林肯的支持者们立刻喊道。
“支持!早就该这样做了!”
“赞成!赞美上帝!赞美美利坚!”
“说的太好了!自由万岁!”
但是在场的南方派人士却都面色不善。
没错,已经不是脸色难看那么简单了,林肯支持者的行为在南方的利益集团看来完全就是趁火打劫,想靠英国人带来的压力逼他们就范。
虽然已经是敌兵压境,但这些庄园主依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
“他们刚刚不还说是为了自由而战吗?怎么现在又来压迫我们?”
杰斐逊·戴维斯明显是对林肯的做法嗤之以鼻。
“现在你这么做和那些压迫我们的英国人又有什么区别?不自由,毋宁死!”
“对!你们凭什么干涉我们自由的生活?你们这样做又和英国人有什么区别?”
林肯的支持者们自然不甘示弱。
“你说什么该死的奴隶主!”
戴维斯的支持者们立刻回怼道。
“说的就是你们!想要趁火打劫的土匪!打着自由幌子的压迫者!”
双方都不肯让步,于是乎很快就从言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国会内书本与板凳齐飞,口水和鲜血狂飙。
看着眼前的场面林肯不由得露出了鄙夷之色,喟然叹道。
“国难当头之际居然还是放不下私利,真是一群无可救药的家伙。”
在林肯看来就是这群南方的奴隶主们不识大局,一点小小的牺牲都不愿意付出。
但实际上想要背叛自己的阶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甚至意味着自绝生路,这甚至比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更可怕。
“为什么不是你们放弃?为什么不全国施行奴隶制?”
杰斐逊·戴维斯的支持者们怒气冲冲地质问道,不过林肯对此早有准备。
“在全国施行奴隶制有什么用?让我们的文明倒退?”
“那废除奴隶制有什么用?让民众造反?”
林肯呵呵一笑,他早就在等着对方上头。
“废除奴隶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加数百万的兵员,我们可以用这些黑人士兵去打英国人。”
林肯直直地看着杰斐逊·戴维斯,他想看到对方无法辩驳失控的样子。
然而杰斐逊·戴维斯的表情确实有些失控,但却不是那种挫败的无力感,而是绷不住了。
“哈哈哈!黑人也能打仗?你让黑人组成军队?哈哈!我真不知道你这么有幽默感!
林肯议员,您真是个天才!下次百老汇没有你我不看!”
其他南方议员也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林肯。
“您脑子没毛病吧?黑人真能打仗还轮得到您来解放?那三百多万黑人如果真的能成为士兵,你认为我们还有活路吗?
如果黑人能作为士兵,那这里早就变成非洲大草原了!”
“你们!...”
这一次反而轮到林肯被气得说不利索了。
“你们难道非要等英国人来解放黑奴吗?英国人向我们发起战争的理由之一就是美国存在奴隶制。”
“我们解放黑奴英国人就能放过我们吗?这简直是我听过最好笑的笑话!
您还不如现在就加入英国国籍让英国人完成您的自由梦!”
杰斐逊·戴维斯继续讽刺道。
眼看着双方已经要从斗殴变成正式的武装冲突了,威廉·希尔只好出来打圆场。
“我们现在共同的敌人是英国人,而非是彼此。
林肯议员,此时您提出这个要求确实有些欠妥。
我们不该为了那些黑人的利益而损害我们同胞的利益。您也说了此时国难当头,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对付英国人。”
林肯对眼前这个年轻人还算比较有好感,所以只是冷声道。
“我是在救美国。”
杰斐逊·戴维斯听后自然是十分不忿,不过刚要开口就被威廉·希尔止住了。
“不要再说那些不利于团结的话了。现在我们共同的敌人是英国人,而非我们彼此。
此时我们的任何冲突都只会帮助敌人毁灭我们,我们应该将...”
威廉·希尔的话还没讲完富兰克林·皮尔斯便忍不住冲上台。
“谁给你们的权力来决定美国的命运?”
富兰克林此语一出场面瞬间就安静下来了。虽然整个国会大厅内一直不乏恶语相向,但富兰克林·皮尔斯刚刚那句可能是今天最没水准的一句。
此时富兰克林·皮尔斯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连忙开始找补。
“美利坚的命运应该由我们共同书写!”
虽说这句话有些离谱,但此时却没人想要太过追究,毕竟英军大兵压境,陆军主力还在南方的新墨西哥都是事实。
威廉·希尔十分诚恳地说道。
“那么请总统阁下下达总动员令,现在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们应该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去保护它。”
富兰克林·皮尔斯并非庸才,在最初的焦躁和愤怒过后,他很快就想清楚了一切。
而且他也考虑过这种情况,所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除了征兵令以外,我还会下达工厂管制法。我们在北方的工厂损失严重,所以我们必须集中剩下的所有力量优先生产军工以供给我们的部队!
任何军火,以及战略物资都将受到官职,以防止有人囤积居奇。”
其实富兰克林·皮尔斯的第一道命令还好理解,但是第二道命令放在此时的美国属实有些太超前了。
“可总统阁下,您这是在妨害商业自由。这样会引起企业家的不满...”
一名议员试探性地抗议道。
“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应该学会为国牺牲。”
“真希望我们南方的朋友也能学学。”
此时的林肯还不忘阴阳怪气一下,富兰克林狠狠瞪了他一眼,后者也很识趣地选择了闭嘴。
“最后我想请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担任战时总司令。”
其实历史上这个时代应该受命的是罗伯特·李,不过此时的罗伯特·李还在德克萨斯担任军事顾问。
事实上弗兰茨曾经想过从美国拉一批人弥补奥地利帝国将领的断代问题,然而现实是这些美国历史上的名将在奥地利帝国的评价体系中都很差。
弗兰茨甚至怀疑过是文化差异或者地域歧视,他还特意派了一批留学生去了美国的西点军校。
结果他派去的留学生在西点军校中各个被称为德意志超人,对那些美国佬实现了全面碾压。
所以此时的罗伯特·李只能在德克萨斯殖民地负责当地的治安。
至于尤利西斯·格兰特也没有历史上那样的功绩,毕竟上一次美墨战争打的非常丑陋,尽管他是此时美国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但他也只能做个看客(此时的级别太低)。
富兰克林最后的一道命令没有引起任何异议,因为温菲尔德·斯科特确实是此时的最佳人选。
不过整个国会对于富兰克林·皮尔斯的命令却没有任何赞颂之声,一方面是此时并不是值得庆祝的时候,另一方面则是他触碰到了很多人底线。
此时的美国政客普遍对自由,尤其是商业自由有着一种病态的追求,而富兰克林·皮尔斯的命令却显然违背了这种精神。
不过之后发生的事情就是后话了,温菲尔德·斯科特走马上任之后立刻开始行动。
然而不得不说他的思想还是偏于保守和陈旧,他的想法居然是和英军正面决战。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英军的数量很少,还要分兵占领沿途的城市保证补给线的畅通,一路打到纽约先头部队已经就剩不到一万人了。
而美国在总动员令发布之后,仅仅是抵达纽约战场的部队就有超过六万人。
后续还有更多部队,在温菲尔德·斯科特看来只要打掉英国人的先头部队,这场战争便再无悬念。
然而结局却是让人大跌眼镜,温菲尔德的六万大军在纽约郊外一触即溃,纽约市没做任何抵抗就选择了投降。
选择正面作战的温菲尔德·斯科特一败涂地,刚刚组织起的新兵虽然充满了热情,但在战场上却是灾难。
此时英国远征军司令威廉·罗登已经在畅想火烧白宫,收取北美十三州的美好未来了。
他对英军的随军记者说道。
“我想无需我多说,今天的战果诸位已经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逆贼在伟大的英国陆军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这已经彻底暴露出了他们的软弱和无能,他们只会落荒而逃,而这座城市居然连抵抗的勇气也无。
1814年我们的先辈就曾踏足华盛顿,并点燃了那泥巴做的宫殿。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美国人非但不思悔改,还妄图吞并我们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这一次伟大的英国陆军不会再撤退,我们会彻底终止这场闹剧!让北美十三州重新插上大英帝国的旗帜!”
威廉·罗登发表豪言壮语的第二天,他接到了要求他立刻撤退的命令。
伦敦方面终于收到了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印度地区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叛乱。
事实上总督查尔斯·坎宁也不清楚叛乱的规模有多大,但根据他的初步估计叛军规模将超过一百万,叛乱地区人口将近一亿。
约翰·罗素揉了好几次眼睛,乔治·汉密尔顿·戈登也在反复调整自己的眼镜,他们都怀疑是自己看错了。
可能查尔斯·坎宁总督也想到了这一点,他特意在一串阿拉伯数字之后又用英文写了一遍。
看完之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倒抽了一口冷气。
“印度殖民地,大英帝国头顶上的明珠要完蛋了。”
这是所有人的第一感觉。
“这怎么可能?如果失去了印度,我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也将无法维系。”
此时的印度乃是英国的命脉,更是英国全球霸权的基石。如果印度失守,那么英国的整个殖民地体系都将被逼到崩溃的边缘。
戈登首相再也忍不了了。
“现在,立刻,马上!必须支援印度!印度绝对不能有失!”
“那近东怎么办?北美怎么办?”
约翰·罗素也知道印度重要,但这两处战争已经开打,更重要的是这两场战争的发起都和他脱不开关系。
“退出战争,和谈!”
如果此时英国直接退出这两场战争,并承认失败,印度殖民地保得住保不住他不清楚,但他自己肯定是保不住了。
“可我们真的能全身而退吗?而且我们即便放弃了北美和近东,难道就一定能保住印度吗?”
约翰·罗素说的也是事实,因为印度距离伦敦太远,否则消息也不会这么晚才传到伦敦。
唐宁街十号的大厅内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因为他们所作出的决定将很有可能决定英国的未来,以及数百万人的生死。
正如约翰·罗素所说如果放弃了北美和近东,再守不住印度,到那个时候英国又该何去何从呢?
戈登首相并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听到了约翰·罗素的说法他也开始犹豫了。
然而戈登首相所不知道的是他的犹豫已经被其他人看在眼中,一些聪明人已经开始研究起自己应该如何站队。
“首相大人,如果我们现在出兵,军队至少也要半年才能抵达印度。按照坎宁总督所说我们的军队即便去了也未必能镇压的了如此规模的叛乱。
甚至有可能我们还未到一切就已经结束了。”
戈登首相狠狠一敲桌子,这些道理他也明白,但这样三面开战英国真的能够承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