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养成系黑科技神豪 > 第198章 阿莉尔往事(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玻璃的碎裂声使她感到头部一阵抽痛。

整个房间似乎在旋动。

她鼻子里灌满了化学药品的腐蚀性气味。

其实她吸入不多,但气味刺鼻。

这种气味好象来自久已忘却的往事。

虽然距今遥远,但却十分熟悉,使人想起家乡那家老药铺。

老药铺的玻璃器皿碎裂时,大餐厅里的玻璃器皿碎裂时,都有人厉声申斥:

“是你打碎的!”

阿莉尔·伊莎贝尔·多塞特把化学笔记本往自己的文件夹中一扔,便朝门口奔去。

化学教授的视线、其他同学的视线、都集中在她身上,不知怎的她感到十分痛苦。

房门在她身后合上。

她已置身哥仑比亚大学哈夫迈耶会堂的三楼走廊上。

走廊很长,黑黝黝地,不见人影。

她独自等候着电梯。

“太拖拉了,真是拖拉,”

她一遍遍地想着。

唉,要是一听到玻璃碎裂声就动身离开就好啦,真不该呆这么长时间才离开教室。

太拖拉了!这部电梯也是这样,真是拖拖拉拉。

阿莉尔伸手去拿那带拉锁的文件夹。

咦,不在。

电梯呢,也不在。

那光线暗淡的走廊也不在了。

她现在正站在一条又长又窄的街上。

路面铺满白雪。

电梯始终没有来,她等得不耐烦。

现在她正在步行。

寒风刺骨,白雪在脚下被踩得喀吱直响。

她没有穿套鞋,没带手套,没带帽子。

两耳冻得又麻又痛。

身上这件浅灰色花呢两用装,平时穿着从公寓走到实验室还是挺暖和的,如今竟档不住这无情的严寒。

阿莉尔想找一块路标,却找不着。

她想找间屋子避寒,也找不到。

有没有加油站?没有。

药铺呢?也没有。

药铺、化学实验室、那条黑黝黝的走廊、电梯......

这里什么都没有。

只有眼前这条路灯如豆、无人居住的无名街。

这是什么地方,她一点都认不出来。

街道两边排满了厚厚实实的木质建筑,有的象战舰似的涂成灰色,有的包着钢皮,十分陈旧,丑陋不堪。

这里不可能是纽约。

也许是她老家威斯康星州的什么地方吧。

在那里,她在孩提时就曾经历多次类似这样的暴风雪,深知怎样就易得冻疮。

她的爸爸哈珀总是让她将手靠近发热的电脑主机上,说这样可以取暖,还可以给主机降温。

真滑稽!

刚才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电梯外站着,怎么刹那间就来到威斯康星呢?

这么短暂的一瞬,她哪里也去不成。

也许她哪里也没有去,只是做了一场梦而已。

但当她加快步伐的时候,那些难看的建筑物,还有那不停地落在她脸上身上的雪,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

她时时要用冰凉的手抹去脸上的雪水,并颤动身子抖去衣服上的雪花。

她知道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建筑,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在梦境中把它们创造出来。

建筑物的前门大得出奇,这并非出于她的想象,而是由于货运和贮藏的需要。

她思维中的现实部分又占据了主宰地位,她明白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一个货栈区。

蓦地,街道另一边的雪地上出现了一个黑色的身影。

这是一个男人。

但他竟象一个飘移的阴影,令人感到不可亲近,而且与道旁那些厚实的建筑物那样,绝无一点生气。

他当然能告诉她这是什么地方;

但她竟觉得自己难以启齿求助。

她还担心如果真要向他打听,他多半会误解她的动机,往邪处猜想。

所以,她听任他从自己身旁移去,让他融入黑夜之中,去到货栈以外的世界。

对阿莉尔来说,似乎是既无出口,又无入口。

那街垒般的建筑,同她内心深处的恐惧混为一体。

她觉得自己被包围,隔离,关押,堕入陷阱---无论在内心世界还是外在世界都是如此。

没有救了吗?出租汽车呢?公共汽车呢?难道就没有办法从这里脱身么?

她每次乘坐纽约某一路横贯全城的公共汽车时,总有一种逡巡不前的奇特情绪,但眼下她真想坐一坐公共汽车。

可是这种想法纯属胡扯。因为这里根本没有公共汽车。什么都没有。

她又想到公用电话厅。

若能找到公用电话,就不难弄清自己究竟置身何处,还可以打电话给同室居住的特迪·埃莉诺·里夫斯。

她一定为自己已久久不归而担心啦。

但阿莉尔立刻想起:

在自己动身去实验室不久,特迪也就动身去俄克拉何马州与亲属度假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在阿莉尔离开公寓时,特迪还劝她换一件厚实些的外套哩。

但阿莉尔没有听从她的劝告,因为这正是她无法听从的数日中的一日。

在那些日子里,特别是天气转冷的日子里,她总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和内心中一种奇怪的激动感,使她连换一件外套而在公寓里多呆几分钟也无法忍受。

阿莉尔还想打电话给科妮莉亚·B·威尔伯医生。也许她错过了与医生约定的复诊时间。

如果时隔过久,医生也会为她担心的。

从现在起,她恐怕会多次错过预约时间吧。

这“现在”二字实在难以捉摸。

从她在电梯外等候时算起,到底度过了多少时间呢?

只要她能回忆起来,一点点弄清自己怎么会到这里来的,那么,一切就都明白了。

而在这之前,她是无法安宁的了。

寻找电话,犹如寻找海市蜃楼那样艰难,但却可能是回到现实的最佳方法。

她必须设法找到电话,脚步不停地去找。

她感到自己实在走不动了,但她知道自己不敢停步。她的两条腿已近冻僵,但若停步不前,她就会冻死。

美国中西部的冬天是怎么回事,她可是深有体验。

为强迫自己走动不停,她注意倾听各种声音,留神生命的迹象。

但是,能听到的只是风声。一个个街区过去,就是见不到一块路标。

要找电话,希望更加渺茫。

为暂时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阿莉尔在一盏路灯下停住脚步。

借着昏暗的灯光,她打开手提包,仔细翻找起来:

她的社会安全卡、蓝十字卡、驾驶执照、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卡,每个证件都是自己熟识的。

在离开公寓时,她钱夹中有50美元和一些硬币;

但现在只有37美元42美分。

她前往实验室是走去的,一路上没有买过东西。

那么,那些钱花到哪里去了呢?

难道是用作路费而来到这里吗?

她曾在电梯外边等候着,后来就在这儿了。

她能记得起来的,就是这些。

她公寓的钥匙在这里。

但吊着一个红褐色大挂襻的,是一把她从来未见过的钥匙。

她把它放在冻僵的手掌上,翻来覆去地瞧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钥匙上的金字:1113室。

这把钥匙干吗放在她的手提包里?

是一把什么钥匙呢?

一般来说,应该是一把旅馆的钥匙,但又与多数旅馆钥匙不同,钥匙上没有旅馆名字或地址,也看不出是什么城市的旅馆。

归根结底,也许仍是梦魇吧?

不对,这把钥匙可是实实在在的,挂襻也的确存在,路灯柱也是真实的呀。

还有那些好象在斜眼嘲弄她的丑陋建筑,以及沾在她腿上和外套上的雪,也都是现实。

而且她的双腿还在活动,没有完全冻僵。

她一面匆匆步行向前,一面欣赏这种无目的的匆忙,体味出一种残忍的幽默感。

但由于她来路不清,去向不明,她愈是向前走,愈感到慌张。

她忽然想到1113室的房门钥匙。

它可以开启某旅馆的一道房门,可以由此得到温暖、食物和休息。

想到这里,心中感到欣慰。

她走得飞快,每到一个路口就东张西望,希望能看到什么车辆。

她肯定会找到一家旅馆的。

货栈以外,定有另一番世界。

突然,一个可怕的想法冒了出来,把她吓呆了。

如果这把钥匙是自己在街上拾到的,又会是怎样?

她不记得拣拾过钥匙,但她能回忆的本来就不多。

如果她曾在那间屋子里住过几天、几周、几月或几年,而由于欠帐被赶了出来,又会如何呢?

以上两种情况,不管是哪一种,房间反正是被别人占了。

该不该把钥匙扔掉呢?

不扔掉的话,会不会惹出麻烦、自投罗网呢?

不,哪里有什么钥匙、房间、避雪处,哪里有什么世界。

只有这片无人地带延绵不断。

虚无缥缈的男人身影曾在这片雪地上一掠而过。

使她恐惧一生的黑白相间的影像又一次涌上心头。

这些狭长的街道永无尽头。

所有的屋子都漆黑无光。

上了闩的窗户唤起了昔日的恐惧。

不管她住在哪里,哪里都有这种恐惧,如今又跟她来到这里了。

突然,她见到了灯光。

原来是一座加油站。

终于找到电话了。

看了墙上的牌子,她才知道此刻身在费城。

她过去来过费城多次,但从未来过这个地区。

电话亭似乎在招手请她进去。

但一钻进这囚笼般的电话亭,便觉得这里并不殷勤好客。

她想给威尔伯医生打长途,便塞进了十美分硬币,但电话死寂无声。

她朝油站服务员走去,问他是否允许自己用他的私人电话。

“抱歉,女士,”他回答说,

“真对不起。”

他转身走开,劈面把门关上。

她所看见的,只是他那白色上衣的后身。

她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恐惧竟然传染给他了。

她决定先去大森林饭店,在那里往外打电话。

这家饭店她熟悉。

每次到费城,她都住在那里。

一想到自己置身于如此熟悉的费城,一想到大森林饭店,她的恐惧不由得少了三分。

她不慌不忙地去了一趟厕所,还用热水冲了冲手。

回到街上时,她才看到德拉威尔河以及对岸的坎姆登。

德拉威尔河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她有一次还用水彩画了这条河的风景,用的是印象派手法。

当时那只名叫卡普里的猫,正坐在她身旁,盯着画笔的每一个笔触,时不时还用脚爪捣一下画笔杆,似乎想提醒阿莉尔别把它给忘了。

路标一块块地开始露面。

前街、卡洛山街、春园......

在前街上,位于卡洛山和春园之间,有高架车道。

阿莉尔走近拐角时,见到一辆城区公共汽车刚要驶过。

车头亮着灯。

“等一等!”阿莉尔狂叫一声。

面色红润的司机停了车等她。

阿莉尔瘫倒在靠窗的后座上,感到胳臂腿儿酸痛不堪。

不管这辆汽车往哪里开,她都无所谓了。

开吧,开到任何地方,随便什么地方,开往天涯海角,都无所谓。

车上有另外四个乘客,三个男人和一个戴海狸皮帽的女人。

他们在这气候恶劣的夜晚出来干吗?但现在真是夜晚吗?

密云满布的天空,呈现一派中性的灰色色调,说不清是夜晚还是黎明,看上去令人不快。

她也不知道今天的日期。

要是去问这些同车的乘客,人家会把她认作傻瓜。

手提包里的那把谜一般的钥匙,牵着所有的线索。

现在又把她的思绪缠住。

难道是大森林饭店的钥匙吗?

她不清楚。

公共汽车是否往大森林饭店开去,她也不清楚。

不过,从她上车的地方到那饭店并不很远。

她急于弄清,便走到车厢前部去问司机:

“这车到得了大森林饭店吗?”

“最近的车站离它有三个街区,”

他回答道,

“到时候我叫你吧。”

透过带霜的车窗,她认出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大路、洛根·弗里图书馆、富兰克林研究所和费尔蒙特公园。

她兴奋地想起公园里两座花岗石纪念碑。

其中一个是士兵浮雕群像,上面镂着铭文:

“一个国家;一部宪章。我们给奴隶以自由,同时保证自由人的自由。”

她曾画过这个战争纪念碑。她必须把全部心思专注于任何事物,除那把钥匙以外的任何事物。除那把钥匙以外,除我的生命以外。

除我的生命以外---这是不是哈姆雷特说过的话?

“你该下车了,”司机朝她叫了一声。

她双脚又落地面。

大地,由于马路和人行道十分溜滑而显得很不牢靠,却又由于熟悉的标志而显得稳当可靠:

美术研究院,哈恩曼医院。

最后,是大森林饭店金色的穹顶。